【文档说明】《空气与生命》教案-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3)页,5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43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用实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由春游仙岩梅雨潭景区,讨论为什么那里空气如此好,从而引出今天的话题。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多少?【介绍】人
类认识空气的历程: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从碳酸银、硝石、二氧化锰跟砷酸等物质里制出了氧气。但他的实验结果没有及时发表。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用分解氧化汞的方法制出了氧气,并
研究了它的一些性质。以后,经过拉瓦锡(Lavoisier)的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在世界化学史上,一般认为氧气是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分别发现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前:实验仪器:燃烧匙、广口瓶、止水夹、导管、烧杯实验药品:
红磷、水实验原理:1.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2.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广口瓶中3.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通过水位上升的格数,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1、按图把装置连接2、
先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4、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什么现象?请在下图中画出水位上升格数并展示出你的小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对学生进
行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汇报:预期实验结果:1、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瓶内水位上升,约有1/5体积的水进入瓶内。结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误差分析:你觉得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1)红磷放的太少了;(2)红磷熄灭了(3)瓶内氧气没有耗尽;(4)装置漏气了(5)……(有没有可能与止水夹有关?)那么水位上升太多,测得氧气含量大于一格,又是为什么呢?空气受热膨胀思考讨论:有没有改进装置呢?板书设计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课后反思:这节
课原本预设教学内容为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但是由于课时内容太多,无法做到详略得当,因此上节课本来安排上到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误差分析,但是实际情况下45分钟的实验无法完成课前预设的所有内容,第一次磨课时实际上只进行了2/3,科学技能”实验误差分析”,没来得及
分析,因此,在全组的共同商讨下,决定去掉该课时之前空气的存在、组成成分等内容,只留下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第二次磨课,显然比第一次要从容很多,但是还有许多细节方面需要注意,尤其是木炭替代红磷环节可能后置会更好,另外误差分析需要由各个小组自己提出来,在第二次磨课过程中
做完实验后,老师要做的只是展示学生的成果,而发现自己讲的还是有点多,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发言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分析不够这节课通过两次磨课,效果还是比较明显,比起以前的公开课,没有经过磨课,大多数还是上的有点慌,这节公开课该注意的地方也注意到了,避免重复出现上两次磨课过程中的相应
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科学语言组织方面,学生科学性语言的使用部分,以及操作规范部分,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所以我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虽然我在观察,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最后学生发言时抓不住自己小组的特
点。是的反馈回来的实验结论参差不齐。这一点,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尤其是有分小组实验的课堂,要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