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doc,共(4)页,4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
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对矿泉水瓶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的了解,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乱扔垃圾的危害。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
高频考点。(2)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及画特殊光线光路图。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采用的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科学规律。四、教学器材透镜一组、整瓶矿泉水、激光灯。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方法意图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新闻报道:森林火灾之谜。师:引起森林火灾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师:哦,原来是一瓶矿泉水,借着阳光点燃了旁边的纸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透镜和视觉》,教师板书。师:大家观察一下桌子上的玻璃砖是不是透镜呢?预设:学生认为是的。师:错了,它不是透镜,透镜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遇到过或使用
过哪些透镜?预设: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活动一:透镜的分类1.认识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4块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其外形,看有什么不同,把它们分成两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
么?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交流评价:师:通过观察,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分类依据和结果。预设:生:透镜有中央厚,边缘薄;有中央薄,边缘厚。……师生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板书)2.练习:师:课件出示,辨别下列透镜种类。预
设:生:ABD是凸透镜,CEF是凹透镜。3.透镜的画法师通过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透镜所在球面球心的连线叫主光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活动二: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师:请同学们利用桌子的平行光源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何作用,并尝试在纸上画出光路图。学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通过同屏技术把学生的实验现象及光路图实时呈现到屏幕上,供大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板书),并得出焦点、焦距的概念。师请生想一想: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如果从凸透镜
的焦点观察讨论分析概括检测学生能否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同时对画光路图也有帮助,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怎样?预设:学生会说出平行光。活动三:研究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师:请同学们利用单束激光研究经过凸透镜的三条
特殊光线的光路,并尝试画出光路图。教师在巡视中利用同屏技术将学生的作业发到屏幕上进行讲评。小结并课件出示三条规律:(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会聚于焦点。(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3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练习:俗话说:冰火不相容。然而在寒冷的南极洲,科研人员常用冰块在太阳下来取火,你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活动四: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师: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光源探究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在白纸上画出观
察到的光路图。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利用同屏技术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到屏幕上进行讲评。学生实验发现: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发散了。得出结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板书)师:如果我们把发散的光线反向延长后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动
手画,发现:延长线相交于一个点。教师得出:这个点就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因为反向延长线不是真实光线,所以用虚线表示,这个点叫虚焦点。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光路可逆知识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教师巡视,通过同屏技术收
集学生的作业讲评,后得出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课件出示)(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将会聚于虚焦点。(2)延长线通过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3)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把活动带来课堂,培养实践能力和
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总结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学生说。拓展知识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提高表达能力师: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和焦距有无关系?生:教师演示实验:先测出半圆形凸透镜的焦距7厘米,然后测出两个半圆形透镜组成的圆形凸透镜的焦距是4.5
厘米,学生得出结论:凸透镜表面突起程度越大,焦距越短。师问:现在你能解释丢弃的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引起森林火灾吗?生:放有水的瓶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同样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引入的问题前后呼应课堂练习1.在下列虚线处填上适当的透镜。(课件)2.判断经过透镜折射出的光线的正误。(课件
)3.正确选择透镜。(课件)4.趣味暗箱题(暗箱内放哪种透镜)巩固提高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6.1课后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