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docx,共(2)页,17.51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2.知道太阳系主要天体八大行星和卫星的特点。3.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解读,了解太阳系的构成。2
.学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时3D模型),了解未知的世界。3.对未知事物做出合理而大胆的猜想,并小心求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进一步领会科学是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学科,逐步树
立正确学习和研究科学的态度。二、学时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类天体的特点三、学时难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类天体的特点合理使用科学方法四、教学活动【导入】一、新课引入通过太阳系形成视频(源自网络,教师自己剪辑。)引入课题。并为后期的学习和认知做出
铺垫。(设计意图:视频是科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能更加直观的传达信息。作为天文学的知识,我们很难用常规的模拟手段进行呈现,那么视频演示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手段。本人以一段视频引入课题,一是让学生了解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二是为后前面的学习做出
铺垫,比如应用视频中的信息来解释为什么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活动】二、设计问题,内化信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呈现课本对太阳系的定义。让学生围绕定义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围绕太阳公转、一定的轨道
)。提出问题1:为什么这些天体都要围绕太阳公转。(引导学生利用视频以及书本提供的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和猜想,能回答出太阳的质量是最大的。)呈现书本关于太阳质量和体积的描述,引导学生讲出因为星云塌缩而形成太阳,
所以太阳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太阳。并通过三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太阳和八大行星的体积差异。提出问题2:你觉得八大行星公转有规律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实时3D模型(solarwalk)的观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
律。并根据视频中获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些规律存在的原因。(设计意图:对已有知识进行解读、消化、应用,是科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内化,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通过实时3D模型的观察,回答出8大行星的排
列顺序,并找出小行星带所处的位置。【活动】三、数据分析呈现书本活动,通过数据回答问题。在书本原有基础上,增加问题:比较八大行星的密度差异。并解释为什么。(设计意图:数据分析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除了简单的比较以外,还需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本环节需要学生通过对质量、体积的
综合比较来得到密度大小的关系。并对这个分析结果做出猜想和分析。)【活动】四、分组自学,展示汇报1.将学生分成5组,分配任务,依托书本和实时3D模型(solawalk)进行自学,并展示汇报。分组情况依次为水星和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小行星和彗
星流星。2.分组依次展示汇报。设计相应问题,加深学习深度。(1)展现金星凌日视频,提出问题,还有别的行星可能出现凌日现象吗?(2)为什么人类把火星首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设计意图:利用问题的补充,让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设问】五、带着问题结束本课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
理的猜想。1.合理猜想外星人存在吗?2.宇宙到底有多大?有边界吗?介绍霍金的生平以及一部科学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设计意图:课文要求的内容学生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但是科学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大
胆的猜想小心的求证来发现科学,本环节的设计即作为一个结束,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