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9).doc,共(6)页,3.000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设计以学与教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三个“序”,即:知识序、认知序和教学序。并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追求“三序”的融合统一。从知识序来看,即科学知识本身
内在的逻辑体系,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这样一条线。本节课就隐含着这样一条主线: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和视频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探究,运用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领悟声音的本质并能够运用,体会其价值。这条线是课堂教
学的骨架和支撑,如果没有,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从认知序来看,即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具有内在的序列性,如从感知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等。联系到学习本节课的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并不陌生,并且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以及声音需要有物质才能传播等知识。但是对于声音的本质以及声音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以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认知规律,达到在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的认知。从教学序来看,即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涉及到让
学生“想学、会学、学会”这三个基本问题。本节课以初中科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由于本节课知识点相对较多,所以不论是在整堂课的教学上,还是在每个知识点的突破上,都采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评价”的教学策略:通过
生活中常见发声现象引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问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领悟声波的本质;通过交流评价,运用声波简单解释实际问题并体会其价值。二、前期
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首先列举了自然界中的一些发生现象,再通过总结规律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再利用大量的小实验向学生展示了声音能在介质中进行传播,最后简要介绍了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波,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本节课是在简单学习了多种感觉以及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对环境的深入的认《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1-识,主要是针对于听觉进一步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为今后所要学习的耳和听觉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要学习的波做了铺垫。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
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小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等相关知识。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这部分内容,学生能较为容易的掌握。但对于声音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即声波的本质并不理解,在对声波的内容
学习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认为“到达”肯定是物质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总以为有一种物质从声源来到他耳边。不易形成正确的认识,而课本上用水波类比声波,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要掌握这部分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3.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
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具有能量,声波是声音能量的传递形式。三、教学目标根据前期分析以及初中科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现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并能举出至少
3个生活中声源振动发声的例子;2.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现象,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介质,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运用放大和类比的科学方法,知道声音是具有能量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声
音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并知道这种传递形式就是声波;4.通过形象模拟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声波,并能说出至少一项声波的用途,体会科学的实用性。四、教学准备音叉、乒乓球、手机、手机袋、激光笔、脸盆、水、一次性纸杯、细绳、音响
(2个,其中一个贴有小镜子)。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多种声音。提出问题1: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2-接下来一起体验发声的过程:活动1:提供器材(尺、纸张、皮筋包括你们自己的身体),试着使
它们发出声音。上述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建立猜想: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当橡皮筋和钢尺停止振动时,它们还能发出声音吗?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验证活动:音叉发声。思考:1、敲打
音叉,有什么现象?(音叉发出声音)用手迫使音叉停止振动?(发声停止)2、用一个细线吊着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有什么现象?(音叉的叉股将悬吊的乒乓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正在发声的音
叉可以弹起乒乓球,说明了什么?(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呢?(转换法:把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转换成可观察到的。)3、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有什么现象?(水面激起水花。表明音叉在振动。)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因振动而
发声的例子,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常见发声现象中的振动,使学生明晰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正在发声的物体就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成为声源。应用一:激光舞动。提供器材:激光笔、带镜子的音响。请利用以上器材,让激
光舞动起来(注意不能直接用手挥动)。试一试,并解释其原理。(音响振动—镜片振动—激光振动,这里激光把音响的振动放大了。)(二)实验演示,探究声音的传播(20分钟)问题2:老师现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同学们耳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在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最常见的就是空气。问题3:声音除了在空气中能传播之外,还有什么也能传播声音呢?活动2: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用铅笔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另一张
桌面上倾听(另一只耳用棉球塞紧),能听到敲击声吗?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发声现象引入新课,运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设计-3-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有什么变化?得出结论1:固体能传播声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将手机放入袋子中进行隔离,再放入水中,播放手机中的音乐,你们能听到吗?得出结论2:液体能传播声音。
该实验还能说明声音能哪里传播呢?(空气)问题4: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即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呢?教师演示实验(将闹钟放入玻璃罩中,抽出空气)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渐渐减弱,直到听不到声音。得出结论3:空气能够传声,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从中渗透科学方法:不可能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
全抽出,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这种叫实验推理法。)教师归纳总结: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思考与补充:1、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
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2、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应用二:土电话的制作。将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
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用做好的土电话让1-2组的学生上台感受土电话。(并提出通过仔细阅读课本材料和查阅书籍,学生自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内容。)小结:用三个的小球的运动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揭示声音传播的本质,为下节课“声波”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轻松突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重点。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一教学内容提前到此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将此内容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书籍、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4-(三)视频引入,探究声波的本质(20分钟)(1)声音是有能量的播放“声波大炮”视频问题5:为什么声波大炮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回忆声波大炮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声波大炮的一声巨响也就产生了声音,而声音是具有能量的,因
此声波大炮具有这么大的威力。(2)声音能量的传递形式——声波问题6:这个能量又是怎样从大炮传到对面的草房子,并把它推倒的呢?教师演示实验——烛焰舞动引导学生发现火焰舞动说明声音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借助小球摆动动画引导学生明晰声源
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的空气振动,导致第一根蜡烛火焰摆动,随后,这部分振动的空气再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导致第二跟蜡烛火焰摆动,这种振动能量就这样向前传播,引起第三根蜡烛火焰的摆动。声音能量的这种传递形式就是声波。问题7:请同学们运动声波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
声波大炮能把草房子推倒?学生回答,教师完善。邀请学生上场来模拟声波。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来回晃动。引导学生明晰声源的振动是波的源泉,让学生体验到声源在原地左右运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5-就把声音的能量传出
去了,纠正学生一致认为声音的“到达”是介质粒子到达听者的耳朵的。教师演示实验——弹簧模拟声波引导学生观察,手压缩七色弹簧松手后,弹簧的某些部分的螺旋紧靠在一起(密部),而其它部分的螺旋圈则较疏(疏部),当疏密相间的形状沿着弹簧传播时,每个螺旋圈先稍稍向前运动,然后再向后运动
,这样就将能量从弹簧的一端传向另一端,从而产生波。弹簧圈与圈原来的间隔均匀,后来间隔疏密相间,弹簧圈在原处来回振动,它本身并不向前传播出去。进一步把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与振动在弹簧中的传播情况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波。问题8:同学们学习了声波之后,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真空中
不能传播声音?学生回答,教师完善。教师介绍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五)感悟收获,课堂小结(3分钟)【自我回顾】学生自己先回顾本堂课知识要点。【课堂小结】教师对照黑板板书进行课堂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的强调。【查漏补缺】请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设计意图:对于“声波”
这部分内容,利用光学放大法和类比的方法。先让学生观看声波大炮视频,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声波,最后通过亲自体验,以及和七色弹簧的类比加深理解,弥补学生因抽象思维缺乏而较难理解声波这样抽象知识点的不足,真正理解声波的本质。设计意图:课堂短短几分钟的总结往往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学生将一堂课所学内容串联起来的过程,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回顾,我再进行课堂小结,这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这思考恰恰是学生将新知识完整地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查漏补缺”环节我注重让学生
敞开心扉,以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