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doc,共(4)页,4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2.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的领悟知识的内涵所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质疑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结构。《力的存在》是浙教版科
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前面,学生学习了运动和能形式、运动的分类,这些都必然和力挂钩。它们是力的一些具体体现,而对力的学习,也必将加深对运动的理解,同时对力的理解也将为八年级上册压力、浮力等的学习奠定一个
坚实的基础。二、本节解读。本节先通过树枝晃动来感受到风的存在,引入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接着,通过若干实例去归纳得到了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后面,又同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里,力的概念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的概念对于学生以后
学习力学的内容非常必要,所以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和介绍这几个概念。三、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也开始尝试用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刚刚起步不久,还是非常不足,这点从上一章学
习光学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所以,现在对于力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肯定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所以,这里,如何从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中,去理解或者得出抽象的概念,如何为学生搭好这个跨越的阶梯,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能从力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从而确认力的存在;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力的存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
点一、教学重点: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教学难点:对力的概念理解。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红色和黄色的气球各30个,装满红墨水和带有胶塞、玻璃管的大瓶子一个二、学生准备:常用的水瓶、直尺等教学流程示意图一、类比引入二、学习新课提问,引导归纳实
验、归纳、交流、展示进行实验,并记录,小组交流,展示指导实验,归纳,辨析教师指导实验提示、讲解学生实验、归纳、交流展示(一)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概念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
展示风吹动树枝的图片。师问:“这幅图片的景象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生:“台风来临的时候。”师再问:“你能看到风吗?”生答:“不能。”师问:“那你是怎样知道风的存在的。”生答:“通过树枝被吹弯了这个现
象去判断风的存在。”师:“我们用肉眼也看不见力,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力的存在呢?”二、力的作用效果(一)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如水瓶、直尺等做实验,然后完成学讲稿,交流展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就得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但对于“微小形变”的理解学生是很可能有疑难的。用墨水瓶配毛细管的实验去证明。三、力的作用效果(二)先每个小组分发黄、红球各一个,小组实验,然后归纳、交流和展示。本处的要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含义。利用课件加以深化理解“速度的方向不变但大小改
变”和“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这两种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做完以后,让小组长把气球收起来,防止有些学生一直在玩气球。三、课堂小结四、即时反馈五、布置作业学生归纳、补充教师提示、补充教师提示、讲解学生做题、回答四、力的概念这里是本节的难点,要求学生自己去归纳力的概念。在学习了力的作用
效果之后,又给出了4个例子,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至少要涉及两个物体,并且通过特意标明的动词和提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然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顺理成章的介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再次通过气球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再通过
分析手拍桌子、鸡蛋打石头等例子,去加强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六、课堂小结让学生用简要的几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七、随堂小测:2分钟做题,2分钟展示、讨论,1分钟统计情况。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这个相对简洁的教学设
计,可以说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同时也得到了科组内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反复修改得到的。2010年3月31日上完公开课后,评课的老师反应上的有些“专业物理老师的味道”,当然也有老师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
说手握瓶子这个实验,玻璃管液面上升可能有手上温度的影响,这个问题后来经过备课组老师讨论,认为可以用温水取代里面的冷水。同时,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略显拘谨,气氛不够活跃,有老师提出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可
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