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5-九年级上册化学科普版.docx,共(9)页,200.63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70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设计所用教科书书名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年级九年级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
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
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本课题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对本单元内容的学
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初三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
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在课堂上,我会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
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理解分子的概念。3.认识分子的特性。4.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学习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
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5.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香水、浓盐酸、浓氨水、玻璃棒、注射器、量筒、蒸馏水、酒精、氨水、酚酞试液、试管、烧杯6.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可能会问
:那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构成的。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分子。活动一:分子概念的理解【探究互学】什么是分子积极思考引入新课,直奔主题。【实验1】在教室门口洒一些香水提问:为什么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展示图片】
展示几种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并说明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2】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提问:1、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2、对比两实验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及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阅读】课本知识
视窗——分子有多大。活动二:分子的特性【探究互学】分子有什么特性实验3:(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讨论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思考之后得出结论:不同的分子会构成不同的物质。小组代表展示组内商讨的结论,全班敲定最终结论。结论:在物理
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阅读课本、思考得出结论。小组代表提炼实验现象,积极引导学生从宏观表象走进微观世界。通过图片对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粒子形成初步印象。引导学生从宏观表象走进微观世
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自学,查阅资料的能力。入少量氨水,然后加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2)A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B烧杯中加入少量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趣味实验4:学生动手
将事先准备好的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观察所得体积是否等于100mL?实验5: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活动
三:运用新知,理解概念。【合作学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两组概念:(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纯净物与混合物。活动四:学生归纳,形成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分子
间是有间隔的。学生演示,并分析得出结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组代表展示组内商讨的结论,全班敲定最终结论。谈谈收获及疑问。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表象走进微观世界,提
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条理活动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课堂检测部分。化、系统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以致用。7.作业与板书布置作业:导学案(见附页)板书设计:附:导学案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概念。2.会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一些现象。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学习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学习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感悟生活】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以下生活现象:1、酒香不怕巷子深2、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合作学习】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酒
精燃烧和酒精挥发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从分子角度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不同?【课堂检测】1、歌中唱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院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这说明了()A.分子质量轻、体积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
的分子性质不同2、打火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打火机中的燃料气体丁烷能被压缩的原因是加压后()A.丁烷分子变小了B.丁烷分子间距离减小C.丁烷分子分解了D.丁烷分子运动加快了3、不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的现象是()A.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变化B.酒香不怕巷
子深C.将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变成干冰D.大庆地区春天易发生沙尘暴【能力提升】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上,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中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中考链接】1、(2016湘潭)下列事实的微观
解释错误的是()2、(2012·鄂尔多斯)“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马同学用分子的观念对下列宏观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A.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是因
为分子变小了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D.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慢E.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而碘化钾不能,是因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巩固练习】1.(2016·河北省邯郸市一模)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固
态时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2.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
应生成的氯化铵(NH3+HCl===NH4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C.氯化铵微粒不运动D.该反应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不可再分3(2017·吉林长春市九台区期中)新切的马铃薯片与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接触,
都会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的质量相同B.同种分子的体积相同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率相同4.(2016·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一模)下列对分子的认识,说法不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
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B.“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C.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1.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6(2016·河北省保定市
一模节选)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演示了如左下图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右下图所示。小丽同学根据实验原理,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与用玻璃棒做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7.图Ⅰ是小红按课本
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⑴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⑵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⑷对比改
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