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练习-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

DOC
  • 阅读 4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63.000 KB
  • 2022-11-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燃烧的条件》练习-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燃烧的条件》练习-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燃烧的条件》练习-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燃烧的条件》练习-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doc,共(7)页,16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69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步练习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浓度。答案:(1)(2)(3)均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5)(6)均是增大氧气浓度。2.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D.燃烧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思路解析:A项灯泡通电是反例;B项缺少在有限空间内这个条件;C项气球、车胎爆炸是反例;

D项符合燃烧的定义。答案:D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的氧气增加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思路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少,扇子一扇,风将热量带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从而

使蜡烛熄灭。答案:D4.下列图示中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图3-20思路解析:通电的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救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答案:C5.用一块面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将手

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3-21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图3-21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思路解析:从可燃

物燃烧的条件上分析手帕未着的原因,只能是手帕的温度未达到棉布的着火点。而B项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这绝对不可能。答案:C6.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了下列情况: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用锅盖往灶堂内扇风

,才使得火势越燃越旺。第二小组的同学接受了第一小组同学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起来。请你用所学的关于燃烧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

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运用上述理论可解释两个小组同学野炊时出现的问题。[来源:Www.zk5u.com]答案:第一小组柴草燃烧时,因通风不畅,导

致氧气不充足,所以要扇风才能越烧越旺;第二小组因通风良好,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要挡风。我综合我发展7.氢气在氯气中点燃产生苍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此反应属于燃烧B.此反应不属于燃烧,

因为没有氧气参加C.此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D.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思路解析:我们现在学习的燃烧的定义是狭义的,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与。例如: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B项不正确。答案:B8.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做了如下实

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3-22所示):(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枝小蜡

烛,将其中一枝蜡烛用玻璃杯罩住。[来源:中.考.资.源.网]图3-22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现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2)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3)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题目来源于课本上一个很浅显的结论,但本题经改编后却成了一道很好

的科学探究性试题。从题目内容可知,探究活动分为三步进行:首先需证明燃烧与物质有关;再进一步证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最后根据玻璃杯内外蜡烛燃烧的不同现象,得出燃烧与氧气的关系。答案:(1)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只答一种

不给分)(2)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或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3)燃烧与氧气的关系[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

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9.“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里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取的产物中。下列反应类型中,最适于达到“绿色化学工艺”要求的是()A.置换反应B.复分解反应C.化合

反应D.分解反应思路解析:由四种反应类型的定义可知,化合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参加反应的所有原子都能全部转化到生成物中,符合“绿色化学工艺”要求。[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答案:C我创新我

超越10.在实验室里,把点燃的“镁带”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镁带”继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炭黑)。根据该实验回答:(1)金属镁着火时能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

发生反应吗?能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3)是不是一切物质燃烧都要在空气(或氧气)中才能进行呢?由此联想到物质燃烧的条件,该如何解释呢?[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分析题意知:镁不仅能在空气

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二氧化碳虽然对一般燃烧来说不助燃,但能支持像“镁”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燃烧,从而得出燃烧不一定非要氧气参加的结论。答案:(1)不能。(2)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3)不是。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