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9.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2-八年级下册数学苏科版.docx,共(5)页,26.01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0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9.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会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活
动一:数学实验引入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从而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思路.•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
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到△CFE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2.判别四边形BCFD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由题意知,点A、E、C在一条直线上,点D、E、F在一条直线上,且点A与点C重合.由中心对称的性
质,知FC=AD,∠CFE=∠ADE.又由∠CFE=∠ADE,得AB∥FC,由DB=AD,得DB=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3.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中位线
;(2)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设计意图:此活动既是对将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一个铺垫,又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1)画出△ABC,作出它的所有中位线,并指出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在上题的图中作出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说明中线和中位线有何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搞清楚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DE是△ABC的中位线,猜想DE与BC有怎么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
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几何画板演示结论,然后学生几何证明.证明:由△ADE≌△CFE,得EF=DE=DF,又由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得DE∥BC,DE=DF=BC.设计意图: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三角形的
一个重要性质,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归纳这个性质的特点:在同一条件下,有2个结论,一个表示位置关系,另一个表示数量关系,提醒学生在应用该性质时,要根据需要,选用结论.练一练:(1)如图(1),已知D、E分别为AB和
AC的中点,DE=5,求BC的长.(2)如图(2),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AC=8,∠C=70°,求DF的长和∠EDF的度数.(3)如图(3),若△DEF的周长为10,求△ABC的周长;若△ABC的面积等
于20,求△DEF的面积.(1)(2)(3)设计意图: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活动三:例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ABCD中,取AB、BC、CD、DA的中点E、F、G、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运
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中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课堂小结:作业纸1、如图(1),已知D、E分别为AB和AC的中点,DE=5,求BC的长.(1)2、如图(2),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AC=8,∠C=70°,求DF的长和∠EDF的度数.(2)3、如图(3)
,若△DEF的周长为10,求△ABC的周长;若△ABC的面积等于20,求△DEF的面积.(3)例1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为测量AB两地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CB的中
点DE,(1)若DE长为36m,求AB两地距离;(2)若DE两点之间还有阻隔,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例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如图在△ABC中,∠ACB=90°,
D、E、F分别为AC、BC、AB的中点,求证:DE=CF.如图,D、E、F是△ABC各边的中点,△DEF与△ABC的周长面积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各边的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1)求连接各边中
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2)在上题的基础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设计意图:简单运用中位线性质中的数量关系.练习:如图在△ABC中,∠ACB=90°,D、E、F分别为AC、BC、AB的中点,求证:DE=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