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重难点01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解析版).doc,共(13)页,81.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2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难点01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是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最新出现的考点,作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目,以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从“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本质是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
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2018年、2019年高考延续了2017年课标卷题型。在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采用考生很不熟悉的主观题型,可以说为该考点的命题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考生备
考今后的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路。【满分技巧】其实不论阅读类题目的考点以何种形式考查,其旨始终为一,那就是看考生究竟有没有读懂文章。(1)客观题型的备考: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从山东省2020年“新高
考”模拟试题中,我们还看到,除了进行基本的是非判断外,考生还要具有思维拓展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筛选支撑文中观点的文本之外的论据。(2)主观题型的备考: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式的特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考生要认真梳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手法的相关知识点,不能走马观花,要把这些知识点掌握、记牢,并能够活学活用。【限时检
测】一、【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城产生的。从AlphaGo到自动驾驶,我们正亲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前不久,科学家研发出在专业麻将平台上
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与棋类活动相比,麻将具有更复杂的隐藏信息和不确定性,更为因难。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则是人类情感的凝聚。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城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功?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
独有的能力。然而,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人们普追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漫有人生经历。然而,“失忆者假说”有力挑
战了这种看法。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音视频资料和他人讲述,复原自己的人生经历。“经历”于他只是一个既不真实、也很有限的数据集。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对于尝试艺
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极为相似。该假说使我们能够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盧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
人エ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背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创作,是能够将人生与情感穿在其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利用
人工智能,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期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
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摘编自李笛《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材料二:在传统观点里,写作被看作一种天赋。但2014年德国的神经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种看法。该研究通过对比职业写手和业余写手的大脑状态发现:职业写手大脑里的“左尾状核”区域会更频繁地被点亮,这个区城已经被之前的研究证明和音乐家、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密切相关。这一研究
说明:职业化写作也是一种经过刻意练习训练出来的技能。它提示我们: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也可能具备写作能力。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即便算法并不了解做某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但是通过极其复杂的计算,它能算出不同策略达成目标的概率,
最终找到最优策略。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在一些需要刻意练习的领域实现了巨大突破:通过自己跟自己下棋,AlphaGo打败了人类顶尖围棋手;AlphaStar通过自己跟自己打游戏,打敗了人类顶尖电竞玩家。类似的思路,或许也能用在写作上。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开发了
一款叫GPT-2的人工智能写作程序。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GPT-2用1个小时处理了《纽约客》杂志从2007年开始到今天全部的非虚构文章。如果让一个人读完这些内容,至少需要两周。根据这些数据,GPT-2把《纽约客》文章的特征进行了分门别类,如
常用词汇、叙事性的修辞以及文章行文节奏等。然后,实验者让GPT-2写一篇海明威的人物特写,这篇作品让资深记者都拍案叫绝。不过,GPT-2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常识、无法区分非虚构和虚构等。当实验者让GPT-2基于它已经写下的文字进行下一步创作时,发现算法
生成的文字越来越乱,最终变成了无法辨认的胡言乱语。基于以上考虑,OpenAI公司暂时拒绝发布全能版GPT-2。(摘编自邵恒《作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材料三:近日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全球首部A交响变奏曲《我
和我的祖国》。据了解,研究团队为训练出具备乐曲创造能力的AI,专门为其打造了歌曲库、创作规则库和乐器声源库等六大数据库,囊括百万量级的作曲素材,让AI通过结构性、系统化的算法训练最终创作成功。不少业内专家都期待,未来5-10年AI能够成
为音乐行业的重要編曲手段,为广大听众作出足以传世的音乐佳作。其实,AI作曲就早已经渗透到了音乐行业之中。2016年,索尼公司就用一款FIowMachines的软件,创作了一首披头士风格的旋律。作曲家BenoitCarre据此制作成一省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sCar》。
2018年《中国好声音》中,清华博士宿涵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便是由人工智能写出的。现阶段音乐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困境:其一,音乐创作专业性太高,不是人人都能够搞创作的;其二,音乐市场被某一种风格作
品占领后,模仿之风便瞬间刮起,音乐的个性化逐渐受到限制。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一旦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了音乐创作技术,这种能力就可以助更多人能够按照自己好的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丰富音乐的类型和风格。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音乐创作者带来威
胁。这或许是多虑的。毕竟人工智能创作能力的获取和发挥都离不开人本,共背后的活跃因素依然是人。不过鉴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音乐作品确实能够弥补人类的不足,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模仿与被模仿”完竞争关系也将不断升级。(摘编自中国智能制造网《人工智能对管乐的影响,尚需期待
和观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智商领域,人们传统观念认为:以艺术为代表的人类情感领域更神秘、更依赖天赋,人工智能很难取得成功。B.帮助AlphaGo打败人类的智能算法,在特定
情境下,同样可以在音乐、写作等人类的传统优势领域中达到很高水平。C.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可以降低创作门槛,使更多人可以自由地参与到绘画、写作、音乐等艺术创作中。D.人工智能在绘画、写作、音乐领域的成功案例,让一部分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艺术创作者带来挑战与威胁。【答案】C【
解析】扩大了材料三中结论的适用范围。材料二中并未指明人工智能写作的未来适用场景。材料一则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绘画的前景:“为人类艺术家保留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创作’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并不包括帮助普通人
参与绘画创作。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这说明在人类诸多智力活动中,围棋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种。B.“微软小冰”的实践说明:人工智能创作者也能具备完整人生经
历,可以将人生与情感贯穿在其生成的作品中。C.GPT-2一个小时处理的文字量超过一个自然人两周的工作量,这种优势是人工智能可能赶上人类的重要条件。D.GPT-2存在缺乏常识等诸多缺陷,这说明材料二作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在写作领域赶上并
超越人类。【答案】C【解析】A麻将比围棋难度更高;B根据第五段“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等信息可知,人类无法也不必赋予人工智能以完整的人生经历:D对GPT-2缺陷的描述是客观描述,作者并没有进行判断。
★3.下列说法中,能够支撑“艺术可能并非人类独有的天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央美院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背景。B.对比职业写手和业余写手的大脑,职业写手在进行写作时大脑里的“左尾状核”区
域会更频繁地被点亮。C.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在深度学习算法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眼自己下棋,打败了人类顶尖的围棋选手。D.研究团队为训练出具备乐曲创造能力的AI,专门为其打造了歌曲库、创作规则库和乐器声源库等六大数据库。【答案】A【解析】B项内容只能证明“写作可能并非天赋,而
是经过刻意练习训练出来的技能”,C项中的AlphaGo是人工智能在智商领域里的应用;D项内容强调了是人在人工智能创造能力的获取和发挥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支撑观点。★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都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先否
定了人们传统认识,再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2)都运用了例证法,采用了有力的事实论证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3)都能够证地看待问题,两则材料结尾都指出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不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需
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找出论证方法,然后分析效果等。5.你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能否在艺术领域取得其在智商领域的同等水平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第一种:有可能(1)一般认为,艺术家的成就与其人生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但“微软小冰”创造的人工智
能画家,同样可以将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这说明人类通过人生阅历带来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2)艺术家艺术成就与其技艺熟程度密切相关,目前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在音乐、绘画、写作等领域的特定情境下,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水平。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有可能
达到更高水平。第二种:不能(1)现阶段,人工智能在某些智商领域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人类,如电子竞技、棋牌和自动驾驶,在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优势可能更大。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高度。(2)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目前只能是对人类成功作品的模仿,一旦让它
们基于自己的创作进行下一步创作时,就会出现GPT-2那样的尴尬局面。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很难像其在智商领域那样能够超越人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
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不管持有哪种观点,都需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二、(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54级2019-2020学年高三1月一轮复习验收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
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
,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
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
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中国山水画的诗
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
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
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
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材料二: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
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
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
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
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
,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
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
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
应有之义。(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材料三:“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
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
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
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
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
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
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
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
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
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外。B.诗意美指画中
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D.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答案】B【解析】A曲解文意,对“外象之美”的解释不正确,原文说“中
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C项,“注重意境
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D项,“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
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
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答案】D【解析】“销声匿迹”错,原文是“已不多见”。★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
证。C.材料二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D.材料二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答案】C【解析】没有使用假设论证方法。★4.材料三
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A【解析】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
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第五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
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分析,找出论证方法,然后分析效果等。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
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①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②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③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形成一些好的品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不管持有哪种观点,都需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
,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这些“雄
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
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
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
,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言之
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
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______”、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
。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取材于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材料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
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
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
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评论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无以复加。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肆意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
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利是图的心理,令有的媒体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就会忽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报道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那么,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就更无从谈起。“文变染乎世情
”,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
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都是写作的根本,
与此同时也要推陈出新。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但推陈出
新并不意味着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
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取材于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1.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
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
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
、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说法不全面。文章在陈述了“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的事实后,接下来说,“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和
“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通过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两点:一,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二,但若浮夸,必然会漫出
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并且会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故选C。★2.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材料二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D.删繁
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快速读懂原文,看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看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二共有六段,一二自然段说的是“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三四五自然段说的是“好文风的作用和怎样才能形成好文风,并指出持中守正才是好文风形成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最后一段批判不良文风,呼吁好的文风。所以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保持一颗持中守正之心,写出好
文章,形成好文风。与选项C非常接近。A项,只说了文章对社会的重大作用;B项,说的是修改文章的不易;D项,是说我们做事应该删繁就简。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