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常锐伦)四下《10、动物的脸》教学设计2.docx,共(3)页,16.52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68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动物的脸》这是人美版第八册的内容——《动物的脸》,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
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能力目标: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2、德育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
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情境】课前我制作看精美的课件,以加强上课的效果,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
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分析】(一)直观化教学导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
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我让学生在观察PPT的基础上找出动物的特点。并在回忆上节课《彩墨画鱼》
中国画技法没骨法、勾勒法,引出这节课需要学习并掌握的浓淡墨技法、丝毛法。同时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
做好了铺垫。(二)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猫头鹰的眼睛和眉毛,淋漓尽致表现猫头鹰的可爱。通过分
析,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教师适时示范国画《猫头鹰》绘画步骤,画的过程中讲解墨色的分配,浓淡墨技法画猫头鹰的头和翅膀,丝毛法画猫头鹰肚皮柔软的毛,最后用颜色渲染使画面完整。感受国画和平常的彩笔画有什么不同。(三
)民主化评价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
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课后反思】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
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动物的脸》一课要让学生发现国画造型的特点,学会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对比观察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夸张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这种探究方法要比教师的直接讲授更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由于图片和作品直观性的巨大作用,所以只要能够做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每堂课上后回过头再看总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课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学生在
积极发言时,自己应该多一些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避免打断学生的话语,避免重复,注重引导。其次,教学中自己的语言还应该更加精炼和准确,抓住孩子的心。再次,教学时多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多练多感受,学习没有捷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出美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