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二下《第18课 童年》教学反思1.doc,共(2)页,4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64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美版第十八课《童年》课后反思优点: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具的多样性,是低年级的欣赏课不再显得枯燥无味,生根据教师“前置性作业”的设置,预习情况良好,对于油画、国画、年画、雕塑、摄影五种美术语言都有了初步认知,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这节课的精彩呈现增色不少。2、教师作为课
堂的引领者,其一言一行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高低,刚开始,学生略显紧张,从孩子们声音很小的回答声中可以听出来,到本课的中测后测环节,我的语言变得更亲切柔和,我自身也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愉悦到了身心,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精彩的发言也影响到了我,让我也放松下来了,在后测部分,学生分享谈感受的时候,
全班几乎100%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主动转身,将焦点聚集在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这一点在课堂呈现中,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3、美术课堂不同于语数,而这节课又是孩子很少接触到的欣赏课,所以在前置作业的布置上,我也花费了脑筋,分三个方面:1、自行搜集五种美术语言
的相关知识2、给爸爸妈妈讲《战斗中成长》《翻身奴隶的儿女》《欢天喜地》的作品故事。3、搜集自己的童年照片,讲给伙伴听。检测课前预习情况是贯穿于整堂课的,可以看出有60%—70%以上的孩子是认真完成的,但还有1/3的孩子,课堂未举手。但
在最后分享环节,有的生说到“齐白石爷爷的国画”“奴隶就是地主家没有把他们当人看,而是当动物用”“我家门上过年就回帖年画”等等的分享,可以看出,课前预习,大多数很到位,为课堂呈现增色不少。改进:1、整堂课,
有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很强烈,知道问题回答完了,手还一直举着,教师未关注到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也会影响这类积极的学生的求知欲。2、《翻身奴隶的儿女》在教参中有讲到,作品中大面积的无背景,就是中国画里的“留白”,这一部分,在教案中为“预设
范围”,根据课堂时间把控,教师未提到这个美术小知识点,只对“构图”进行了比较和简单讲述,根据本课结束时间,其实是可以穿插进去来讲述这一部分“国画”魅力的。3、《欢天喜地》这幅作品,生在模仿,叫另外一个生来猜这个环节,学
生兴趣很浓厚,应该再让一组学生来模仿猜猜看,或者将此环节改为同桌互相模仿猜猜看,这样,学生的参与率更高。4、浏览欣赏博物馆环节,生对于雕塑作品和摄影作品很浓厚,师根据这样的情况,应该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有序欣赏,而不是扎堆拥挤,可以看出,全班100%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个环节的欣赏中,师应该适时的延长
欣赏时间,给学生充足的交流,品味时间,形成更多的课堂生成和孩子们真切的感受。5、分享谈作品时,于学霖同学说到陶制的“唐三彩”——马,这幅作品,孩子凭自己的经验说出来材质是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美术素养很高,第一,他就看出来这件作品的角度是从材质出发的,这一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第二,尽管“铁”这个材质说的不对,但孩子敢于用已有的认知去表达,思维开阔而敢于表现,我在授课时,没有及时的及时地评价,而是当场纠正,这一点做法欠妥,应该肯定孩子的这两点,不评判其对错,并激励其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验证自己的说法,将课堂学生生成抛给学生,这
也促成了美术课堂的延展性,这才是真正发挥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