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辽海版】二上第15课《奇妙的眼镜》教案1.doc,共(4)页,173.74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09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奇妙的眼镜课时:一课时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剪、折、卷、贴、画等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了解纸的造型表现方法。2.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作,表现奇妙的眼镜。3.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通
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眼镜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体会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快乐。教学难点:设计出夸张、变形、标新立异的奇妙眼镜。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自主探究。教师教具:彩纸、废旧物品、剪刀、胶水、彩笔、教师示范作品、欣赏图片及教学课件。学生学具:收集的相关资
料、彩纸、废旧物、剪刀、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组织阶段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学生坐好。二.导入阶段1、通过欣赏普通眼镜和新颖眼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指出不同点。2、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新颖眼镜独特夸张的形状与色彩。3、导出课题《奇妙的眼镜》三、发展阶段1、眼镜的起源:1268年,罗吉尔·培
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与此同时,将装入框中的放大透镜用于阅读已经在欧洲和中国出现了。关于眼镜是从欧洲传入中国还是从中国传入欧洲一直存在争论。在欧洲,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
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患有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机》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
,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续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眼镜最初的叫法。相关故事:据说在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罗吉尔: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
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
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这种镜
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人们戴的眼镜。光是矫正视力的,就有近视镜与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3、欣赏学生作品4、师生合力制作一副新颖的眼镜,探究新颖眼镜的制作步骤。梳理小结制作步骤。①构思②剪裁③装饰四、实践阶段自己制作心目中的新颖眼镜。五.讲评阶段1、引导学生自由
展示自评,学生互评。2、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板书捆扎玩具形状:独特新颖(植物、动物、生活用品等)色彩:五颜六色步骤:一、构思二、剪裁三、装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欣赏普通眼镜和新颖眼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指出不同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新颖
眼镜独特夸张的形状与色彩。在欣赏的基础上师生合力制作一副新颖的眼镜,探究新颖眼镜的制作步骤。梳理小结制作步骤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自由展示自评,学生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上
课下来可取之处:一、导入学生较喜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做了准备。二、能够利用图片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新颖的眼镜,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大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三、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了制作新颖眼镜步骤和方法,为
学生的制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四、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创造与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的快乐。不足之处:一、教师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探究新颖眼镜的形状多样美、色彩多样美,老师总怕学生
不会包办多了,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较少,只是让个别说一些而已。二、直观演示不够详细。三、作品展示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别人作品优秀之处。四、拓展不充分,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如何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创作素材。五、整节课还没有很好顾及到集体还出现边沿人。再教设计:一、充分地引
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探究新颖眼镜的形状多样美、色彩多样美。二、制作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彩纸。三、充足课后拓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