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重点突破课件1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详解).ppt,共(43)页,932.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0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编写思路导图][考纲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2019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除仍沿袭2018年通过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句子复位”外,另外以“因境补文”的形式对“连贯”考点又一次进行了重点考查。该题选文侧重自然科学文
段,重点考查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侧重上下文间的逻辑思维严密性。2.全国新课标卷近年来重点考查了“连贯”“得体”,常考题型为“句子排序”“选词填空”“句子复位”“因境补文”“改错”等,故需熟悉已有的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其解题方法,能
灵活按照题干要求解题。3.该考点为语言文字的较高级应用,是高频考点,考查形式灵活多变,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除了应特别重视以上重点考查内容外,还应注意近年来很少涉及的“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等考点。学案1连贯[知识清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表达连贯题,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能力。若想语言表达连贯,需要做到话题明确、语序合理、衔接自然、语言流畅;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和句式的协调一致。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语言表达连贯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显性的考查包括句子排序题、选词填空题、句
子复位题;隐性的考查包括因境补文题、仿句题、图文转换题等。本考点最容易结合各式各类、推陈出新的开放式语言应用题型来考查。[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题型1]句子排序将语段中空缺处的几个(一般情况下为5到6个)句子打乱顺序重新排列为三个选项,再把正确的一项混杂其中,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这就要求仔细考虑语段的中心语意、句子间的衔接(逻辑关系)以及具体的语境,从而作出判断。【题1】[20
19·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__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
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答题思路语段重点讲述的是南方芭蕉的特点及意义
。按照行文思路应该先讲“特点”,后谈“意义”,①为特点,可确定为首句。然后,③“蕉阴”紧承①“覆盖面积”,所以①③为小组合;④“在旁边”紧承②“蕉廊、蕉房”,所以②④为小组合;⑤“在夏日”“在秋天”紧承后文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为另一小组合。这样可排除B、C、D,再代入通读,可知选A。答案:A。[题型2]选词填空选词填空题考查侧重于连词的关联作用和副词的语法功能,也可连带考查个别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功能
。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解答这类题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又要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相关虚词、实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关词语知识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专题中已讲,下面仅从连贯的角度讲解此类题的答题策
略。【题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
态度去学习;__④_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①②③④⑤⑥A其实这而要确定所以/B这其实
/能认为因为即使C实际上却会/可能就是D这当然就是如果/虽然答题思路首先通读文段得知,该文段主要涉及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的问题,谈的是对“学以致用”的看法。从层次来看,第1句是观点句,第2句是对“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的解释,第3句从正反方面谈学习的态度,最后一句是总结句,指出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的危害。接着,再结合选项内容进行分析,①处所填内容应是用来代指与“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这一做法相关的词语,故A、B、C、D还不能草率排除选项;②处与前文构成并列,
故A、B、C、D也基本不能排除选项;③处后面的语句是前文的结果,应填表连接结果的词语,故B、C更合适,大致可以排除A、D;④⑤两处合起来分析,也不好排除选项;最后分析⑥处相关的句子,⑥后面的文字与下一句构成假设关系,那么⑥处应填表假设的词语。而“就是”一词为口语,可以基本排除C。初步选B。最后
遵循简明、连贯、关联词搭配的原则,带入初步选择的答案,通读文段,确定最终答案B。答案:B。[题型3]句子复位句子复位,即将某一语段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抽出,另设几组与之相近的语句一起作为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原句,从而考查考生的缀句成文能力和语言感悟能
力。该题型在2018年、2019年新课标三套试卷中均以新的考查形式出现。【例3】[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
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是音量小,
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答题思路本段文字主要讲了作者对古琴的
认识,即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而“音量小”是其重要原因。根据语言表达“连贯”的“对象一致”的要求,联系后文,可知“音量小”是评价的对象,所以排除A项。再结合“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的句式,遵从“句式一致”的原则,选D最恰当。答案:D。[解题指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答题策略句子排序①抓语段中心。通过把握语段中的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解说句、材料句等来抓住语段的中心。一旦抓住了语段的表
意重心,对句序的认识自然就会由模糊到清晰。②抓行文思路。记叙性文段常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性文段常将观点句放在前面,将材料拓展句放在中间,将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等。说明性文段常将事理句放在前面,将材料句放在后
面,材料本身阐述经常遵循时空顺序或逻辑事理顺序。阅读文段时,根据以上文体特征及一些常规的思维表达方法进一步厘清行文思路。③抓行文标志词。语段中往往会有一些显示语句先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它们主要是:a.显示主次轻重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b.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先前”与“后来
”,“过去”“现在”与“将来”等;c.表示承前叙述的衔接性词语,如“所谓”“同时”“换句话说”“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d.表示举例的词语,如“例如”(用在举例前)、“诸如此类”(用在举例后)等;e.表示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这些”“上述”等;f.表示结论的词语,如“总之”“综上所述”“由此
看来”等;g.显示复句关系的关联词语,并列、递进、转折、条件、假设、因果、解说、表目的等。④抓标点符号。横线前后以及横线处的标点,特别是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均有暗示性作用。⑤抓供排句间小组合。5到6个供
排句往往有2到3句在语意上或相同、或相反,在句式上或有相似、相同之处,甚至符合音节较短的结构在前、音节较长的结构在后的规律,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由小到大地推演、排列句序。⑥抓代入比对。代入比对是做客观题的不二法则,在排序题中,关键是代入比对供排句的首句。题型答题策略选词填
空①通读文段,把握大意,关注标点,划分层次,尤其要明晓句间关系。②再读文段,将供选答案逐一试填,淘汰最不合语境的词语,即排除错误选项。③遵循简明、连贯的原则,关注关联词的搭配,代入初选答案,确定最终答案。续表题型答题策略整体意识:①话题统一。组成文段的各句,应内容一致、意
思吻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集中表达一个话题。这是句子复位题的关键一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连贯。②语境相同。文段的画面、色彩、情调、氛围、风格等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乐,或直截了当,或含蓄曲折,或褒扬称颂,或批判贬斥。只有
情感、意蕴与物象、景致契合一致,才能语脉通贯。另外,还需关注文段的外部语境的一致性,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感情基调等。句子复位局部意识:①对象一致。陈述对象一致是为了通畅表达,防止中途易辙、节外生枝,影响
表达连贯;当然,在陈述对象无法一致的时候,我们还需注意前后句主语与宾语的照应。②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要注意文段中的写作顺序,了解时间、空间尤其是事理顺序,如先后、远近、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动静、多寡、虚实等,这些顺序恰恰就是句子
复位的思路或特征。③句式一致。句式是指句子的形式,即句子内部的语言结构,包括句子成分相同、词性色彩一致、关联词的搭配等。句式一致,既有利于保持话题统一、主语一致,又有利于体现内容上的承接关系,使语言衔接更严密。④
音节和谐。有时,文段内部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已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要做到衔接自然,也应格外关注。⑤语气一致。句子的语气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能够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基本观点,若不一致,往往会不利于情感的表达或对基本观点的表述,导致内容前后不协调。续表学案2因境补文
[知识清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境补文涉及的最直接的考点,依然是语言表达中的“连贯”,但综合性较“学案1”中的三种题型更强,解题的难度
更大,考查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更全面:除全方位涉及语言表达的6个子考点之外,还涉及选用、仿用句式等考点,并有效考查了语言表达中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正因如此,本题型常受到新课标卷的青睐,故单独设此学案。[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因境补文因境补文,就是按照题干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的位置补写合适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连贯。题[2019·全国新课标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①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
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答题思路从整体来看,文段讲人体内与酒精代谢相关的两种生物酶的功能。1~3句为一层,讲两种酶中谁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第4句讲酒量小的人的代谢时的表现。第5、6句讲酒量
大的人的代谢过程。第一处横线前是分号,介绍了两种酶中的一种,横线后是对另一种的诠释,参考第3句,可知填写句子的关键词“另一种”“乙醛脱氢酶”。第二处横线在文段第4句,句子讲酒量小的人,要求填写“如果”的结果句,依据假设条件中的关键词“较低”,生成相对应的词“较差
”,参考第5句,此处主语应是“代谢乙醛的能力”。第三处横线在文段第5句,应与第4句对举,关键词对应“活性较低”就可以生成为“活性较高”,而其定语与第4句相同:一个人的(体内)乙醛脱氢酶。拟写句子要简明。参考答案: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体内乙醛
脱氢酶活性较高[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辨文段的文体特征。用来考查因境补文的段落一般为说明文、记叙文或议论文,其中以说明文为主。2.整体阅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文意的
侧重点。注意文段的结构,明确总—分、分—总、对照式、并列式等段落结构对于补写句子具有很大的提示作用。3.厘清上下文句间的逻辑关系。阅读文段时,需明确补写句子的性质:是总领,是总结,还是过渡?是照应,还是铺垫?是并列,还是转折?是原因,还是结果?是条件,还是目的?„„语句的性质决定了
语言表达的方向。4.注意“三关”,即关键词、关联词、关系式。寻找关键词的过程就可以确定补写句子的陈述对象、所陈述的状态等,关键词一般指补写处上下文的重要实词,往往找准了关键词便可确定补写的内容;当然,有时需要对关键词语进行综合、概括、转
化等。关联词指补写处附近的表复句关系的词语甚至包含一些副词等,重视关联词可以确定补写句与上下文的语意关系,其甚至可以成为补写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系式是指根据前后句的句式特征明确补写句的句式特征及内容走向,或句式相近,或内容相近,或内容相反等;当然,关系式较前两者使用频率低。5.注意标
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如冒号有提示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分号表明并列关系等。学案3推断、简明、得体[知识清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知识在专题九至专
题十二中已有介绍。[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1]推断逻辑推断题既可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也可在语言运用
题中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强调了语言表达准确性与逻辑思维严密性的结合,从而凸显了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考查。设题时往往涉及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三种条件关系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因果关系常犯
的错误有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原因与结果倒置等。【题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
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
题思路试题涉及逻辑知识中对假言命题的推理、判断,但不考名词术语,让考生参照示例,说明文段另两处推断存在的问题。推断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前提与结论。文段中有三个推断:(1)只有学了工科(前提)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结论);(2)有了浓厚的兴
趣(前提),必将取得好成绩(结论);(3)取得好成绩(前提),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结论)。示例①中的关联词是“只有„„才„„”,表示前提与结论间是必要关系,但此种表述不合事理,因为“激发好奇心”的方式很多,并非唯有“学了工科”。从推断(2)(3)中的“必将”“一定”可看
出,这两处的表述都绝对化,不合事理,把“或然”当成了“必然”。即使有了兴趣还得认真学习等,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适应社会需要”除了取得好成绩外,还需要良好的心态、实践能力等。作答时,应仿照①的句式,用否定词“不是”开头,但要注意到②③句前提、结论间的关系与①句不同。参考答案: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题型2]简明语言表达的“简明”包括简洁和明了两方面的要求,是指语言表达简约而无冗余、明晰而无歧义,主要考查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的能力。这一考点经
常和词语使用、病句修改、压缩语段、句式变换、语言表达应用等考点综合在一起考查。【题2】[2016·山东卷]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
,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和__
________。(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答题思路解第(1)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表达简明”“删掉两个词语”,这表明某些词语多余。“盛誉”指极高的荣誉或声誉,故应删
去“极高”;“务必”即“必须、一定要”的意思,与前文“一定”语意重复,故应删除其一。解第(2)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主要考查谦辞和敬辞的使用问题。“奉”是敬辞,赠送,用于孙教授不合语境;“拨冗”是敬辞,
指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参考答案:(1)极高一定(或“务必”)(2)奉送拨冗[题型3]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指的是应用的语言要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包括: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
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语言表达适合语体的特点和需要;语言表达符合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身份;语言表达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语言表达有分寸。【题3】[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
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
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题干要求找出“启事”中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地方,并加以修改。这就要求考生,一要注意“启事”的文体要求,二要注意区分书面
语与口语,三要准确使用书面语进行修改。参考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题4】[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我刚在姑姑家
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
定对她严格要求。答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对谦辞和敬辞的运用能力。B.“璧还”,化用“完璧归赵”的典故,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A.“失陪”,客套话,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多指中途先走。这个词语的
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不能用于第三人称。C.“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这里误用作敬辞,此处可以改为“府上”。D.“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这个词语的主语必须是对方或他人,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此处可以改为“女儿
”。答案:B。[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答题策略推断①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仔细阅读材料,厘清文段思路,把握材料要点,找出多个观点句。
②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观点句的表述往往过于绝对,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彻底”“只要„„就„„”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是破解推断题的关键。另外,运用逻辑分析法看逻辑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
子间的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观点句与支撑句是否具备正确的逻辑关联。③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题型答题策略简明①语言要简洁a.避免赘余。即注意避免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话中,可用“去次留主法”或“删繁就简法”。
b.避免啰唆。就是尽量删除语句中可有可无的词语,合理使用代词或指代性短语替代前文内容,即“称代转换法”。②语言要明确a.消除歧义。歧义并非多义,而是指意思不确定,甚至自相矛盾。因缺乏必要的断句及具体的语境,疏于对多义词语的解释说明以及对
句式的合理调整,就会导致语意不明,造成歧义。可从句中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消除歧义可采用以下办法:添加语境;变换词语;加注标点;调整语序。b.避免晦涩。要简洁明快地表达意思,不要滥用修辞。c
.话题集中。一段话应围绕某一中心,不要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续表续表题型答题策略得体①看对象。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应首先考虑对象,看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文化、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这个“对象”不仅
仅指信息接受者,也指信息表达者。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对不同的人也应有不同的说法。此外,还需注意谦称、敬称和习惯用语的正确使用。②看场合。不同场合,用语不同,说话时的氛围对说话的内容有制约,所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非常重要。在庄重场合,要求用语庄重、规范,用典
范的书面语。在公共场合,用语要准确、扼要,话题要集中,使用自然、亲切、灵活的语言,并尽量用口语。在访谈或者与人促膝谈心时,说话人和答话人都处在一定的情境中,许多话都可以十分简短甚至省略,不必追求语句完整。在娱
乐场合,用语要生动、有趣,有时还需要一点幽默。另外,如在悲痛或欢乐等场合中,也应根据氛围考虑对应的说话内容。③看目的。语言的表达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而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
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到电视台应聘记者或主持人两个岗位,面试时,想应聘记者的就应该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想应聘主持人的就应该突出自己口齿清晰、发音标准、口头表达
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等优势。④看语体。一般来说,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又常常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和语体特征。例如,文艺语体要有形象性,科技语体要有精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要有逻辑性和鼓动
性,公文语体要准确、简洁、程式化,口语要通俗化、生活化;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⑤想场景。其实,解答此类试题时如能身临其境地体味语言场景,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缘景明意(理)”乃首要方法。学案4语言文字应用考查综合题[知识清单]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2018年开始,三套全国新课标卷在语用部分出现新变化。即通过一个语段,将过去相对独立的成语、语病、衔接等三类题整合在具体语境中考查,更加关注语言
的灵活运用能力,增加了对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其中,成语题开始考查具体语境中近义成语的辨析,更加突出成语的应用能力;语病题开始考查语病的修改,侧重于正确使用句子;衔接题也由原来的填空式变成选择式。2019年,三套全国新课标卷在此基础上继续大胆创新。除在词语类试题上变
化外〔见“专题九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全国新课标卷Ⅱ首次考查了标点符号。[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语言文字应用考查综合题本学案尝试性地拓宽了新考点,考生可根据本
学案思考新题型,准备新高考;不过,也不要过度紧张,毕竟变革是逐步推进的,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才是王道。题[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
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
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
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
力。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答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瞻前顾后,结合语境。首先括号前的语句“既要突破传统观念„„,又要继承传统„„”,揭示了一种需要平衡兼顾的关系,“这其中尺度的把握”能够很好地与上文语句衔接,
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然后看下文,与下文“造就„„各种风格”形式结构类似、意义内容相关的应该是“体现„„不同理解”。故选B。答案:B。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
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在近些年的全国卷中都没有设置考
题,2019年在全国新课标三套试题中也只有Ⅱ卷考到,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变化动向。首先,要熟悉常见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如本题,我们就应该首先了解到引号的一般用法主要有:①表示引用,指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格言、诗词等;②表示特殊含义,即引号内的词句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③表示着重强调,强调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对象;④表示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一般为名词;⑤表示讽刺和否定,有时有反语意味。其次,要结合语境,识别判断每一处标点符号的具体
用法,如本题中A项引号表着重强调,C项引号表引用别人的话语言论,D项引号表讽刺、否定。只有B项表示特殊含义,“厚壁障”在语境中比喻父子间彼此不理解、深深的隔阂;而文中的“长跪不起”意为某些画家过于遵循“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而不敢突破创新,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赋予的特殊
含义;且二者都具有比喻特性。故选B。答案:B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
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D.画
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答题思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从2018年起,这一考点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同一个病句的修改,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从答题技巧上,我
们可以细心寻找四种修改方案的不同,在比较斟酌中判断取舍。本题中,B、D两项中的“能否”涉及肯定、否定两种情形,而后文“是„„法则”则只有肯定,这是典型的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再看B、C两项中“呈现”与前面的“内涵”“精神
”搭配不当,“体现内涵与精神”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排除C项。答案:A。[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整体把握文段,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联系整个语境来答题。
2.针对句子复位,要根据本专题“学案1”中所讲知识准确判断。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要求考生熟悉常见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及作用。例如:7种点号中句尾有句问叹,顿逗分冒在中间。9种标号中括号、引号、书名号有开号
和关号,着重号、专名号要标在相关语句的字下边,间隔号、连接号要标在相关词语的中间,破折号、省略号要占两个字符的宽度。所有点号和所有关号不能标在一行的行首。省略号的主要用法有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表示话语的断续;表示心情的矛盾;表
示语言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或被打断;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省略号的后面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同时不再用“等”“等等”。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
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话未说完。引号的主要作用表示直接引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
诗词、拟声词、音译词);表示特定称谓(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纪念日等);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殊含义(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要关注
其与语境的呼应关系,依据语境准确判断。另外,考生可以参读《人民日报》近年发布的最新版《标点符号用法》。4.针对修改病句,要根据“专题十辨析并修改病句”中“学案3”的所讲知识准确辨析。5.针对全国新课标卷多年来从未考查的语音、字形等考点,
也应引起适度关注。另外,一些常考考点的题型创新形式也是检测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务必深入理解、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