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6《墨点的趣味》教案2.doc,共(5)页,15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75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研究背景与说明:全面落实区“人人争做学习习惯小标兵”的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将以国画教学为载体,研究小学国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核心素养、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快乐、全面、和谐发展。课
题《墨点的趣味》课型国画教材分析《墨点的趣味》是《美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走近名作》中的第一课,也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第一节国画课。本课学习要求为:①用毛笔尝试画画大小不同,浓淡各异的点。②将这些不同的点想象添画完成作
品。通过介绍“文房四宝”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作画工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宣纸的特性,引导学生欣赏传统国画的作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学习规范使用中国画工具,养
成使用工具好习惯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毛笔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有个别同学接触过毛笔作画,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并对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欲强,落笔大胆,想象力丰富。点是绘画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学生
对此并不陌生,只是不了解宣纸和毛笔的表现力,对祖国传统艺术了解很少。现有基础:本单元是学生从幼儿园起在小学阶段美术学习中的第一单元水墨国画课,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已经从毛笔书法课里接触过文房四宝,并且也有
比较标准的执笔姿势。学生平时在课外生活中从画册,展览,电视上也会接触水墨国画作品水墨作品。对水墨国画作品有熟悉感。学习动力: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画过国画,虽然在课外的其他途径看过水墨国画作品,但几乎没有亲自动手尝试过,水与墨
相互渗透掩映的独特效果会让学生欣喜万分。同时本单元学习水墨画中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简单易操作且趣味性十足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能收获极大的成就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通过老师示范不断强化学生学
习规范使用中国画工具使用的习惯培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墨画工具材料的特点,初步学会水墨画中点的基本表现技法,并用变化的墨色表现有蝌蚪的画面。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欣赏、体验、发现、交流等方法,掌握规范使用工具的犯法,并用墨的方法,以及墨色在水的
作用下干湿浓淡的变化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韵味,体会浓淡墨点变化的美感,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增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研究目标”驱动单研究目标中国画学习的习惯培养,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了解中国画课型作业设计与辅导的方法,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优化作业内容
,作业要求的设计,改进课堂作业辅导的方法,使中国画课型设计更有效。教学1.示范教学:2措施①精心制作课件,通过视频、图片、范作等深情并茂地让学生欣赏、感受水墨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②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干湿浓淡变化的墨点练习,降低学习难度,解决重点内容。③通过创设情境,想象添加的现场示范,以及大量的范画内容欣赏,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将画面整体构思的好看这个难点。2.优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磨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优化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
画的感受与理解。3.分组作业:借助《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将班级分成“青蛙组”“金鱼组”“螃蟹组”“乌龟组”“鲵鱼组”。用水墨来表现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的生动有趣的画面。4.多元评价:①学习习惯评价:听讲习惯、卫生习惯以及观察习惯②学业成果评价:教师选择优秀的学
生作品进行展示,课后教师进行整体评价。教学重点水墨画中点的墨色变化规范使用中国画工具教学难点画面的构思与墨点的应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堂评价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赏析与激趣1、《小蝌蚪找妈妈
》片段欣赏《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原型出自于齐白石一幅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2、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齐白石用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使观者产生诗一般的联
想,这蛙声并非耳朵听到的,而是在这溪水中感受到的。3、介绍中国画工具1、欣赏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片段。2、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齐白石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1、通过欣赏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片段让学生感受水墨的魅力,引起学生好奇
心,激发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2、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白石老人这种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3、通过教师介绍认识国画及其绘画工具。3尝试与探究桌面上的小组牌老师也是用大师的作画方法创作的,你知道我都用了哪些工
具吗?文房四宝:笔——毛笔(执笔姿势)墨——墨汁纸——宣纸砚——砚台4、介绍中国画用文房四宝创作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一幅国
画作品主要由画,题字和印章组成。5、出示课题《墨点的趣味》1、教师示范(1)点的技法介绍与示范墨破水的点:(先滴水,再滴墨)水破墨的点:(先滴墨,在滴水)(2)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水和墨在宣纸上产生渗透掩映的效果。(3)示范如何蘸墨,舔墨,刮墨,洗笔2、学生尝试与交流(1)学生
动手尝试这两种方法画出墨点(2)欣赏学生画的墨点提问:你觉得你画的这些点的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墨色有变化(干湿浓淡)(3)小讨论:为什么墨色会出现干湿浓淡的变化呢?3、教师总结毛笔中水分的多少使墨点
的颜色有深浅变化,水分越多墨色越浅。古人墨色分为5个颜色:3、了解国画工具的作用和特点。4、明白什么是中国画1、观察教师的示范讲解并思考学习。2、学生尝试用工具画出各种不同的点。3、欣赏学生画的墨点4、观察这些墨点主要有哪些不同。5、学生讨论为什
么墨点会有浓淡的变化。4、对学生进行学习国画要有好习惯教育通过示范对学生进行规范使用工具的习惯教育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练习尝试,在尝试中通过体验,感受墨点的干湿浓淡变化4实践与体验展示与交流焦、浓、重、淡、清1、情境
创设画出这么多不同的墨点,那怎么样把这些墨点变成一幅作品呢?2、教师示范(1)画荷叶,有大小疏密变化(2)画蝌蚪,有序,生动,有浓淡变化(3)题字落款盖章(在空白的角落里题人名,字体要小。印章紧贴自己的姓名)3、作品欣赏重点欣赏大小疏密浓淡变化以及小蝌蚪们有趣的
活动4、作业布置(1)出示作业内容:用水墨来表现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的生动有趣的画面。(2)出示作业要求:⚫画面生动有趣⚫墨色有干湿浓淡的变化5、学生作业,教师指导1、作品展示教师挑选部分作品张贴到“池塘”里师生互
评评价内容:(1)墨点是否有干湿浓淡的变化(2)小蝌蚪是否生动有序请你选一选你最喜欢的作品?说出你的理由?3、教师小结1、对墨点进行想象添画2、观看教师现场示范中锋执笔用浓墨添画蝌蚪小尾巴。3、了解作业内容,并完成创
作学生展示作品并互相交流评议发现他人的亮点教师的现场示范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指导。如何表现小蝌蚪,如何布局与构图以及规范使用工具的技法演示。学生通过互评,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5拓展与延伸吴冠中
《水乡行》用简约的点线和黑白灰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理解。有着独特的抽象美与形式美。研究反思教学反思:1.学生兴趣比较浓,学习积极性高。2.基本上达到了老师的要求,学生们掌握了较规范的工具操作方法。尤其在蘸墨、舔墨、刮墨、洗笔等方面都比较规范到位。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好。
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双基,也得规范使用工具。本课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学校学生人数多和场地限制,制定了适切的习惯要求,并进行适时点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