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 (含详解).doc,共(17)页,665.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5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突破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精解实词含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导语]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其答题的质量与得分。如何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是考生文言文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平时多积累,考时善推断,学之有法,练之以据,方能收到复习的最佳效果。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1)连锁式引申(2)
辐射式引申说明: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本”的本义是树根。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2.理解多义实词方法
巧借本义,寻找诸义项间联系如上面的“兵”“节”因文定义,借助语境确定其义:多义词义项再多,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理解运用1.“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
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答案⑤本义―→②引申义―→①引申义―→③引申义―→④引申义2.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回:象形字,甲骨文象
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
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
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①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④(2)(示例)①百转千回回肠荡气②回心转意回头是岸3.解释下列文段中“安”的意思。(1)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安心(2)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安抚、安慰,使„„安顿一个词的引申义,不管有多么纷繁,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所以,抓住了一
个词的本义,就是抓住了这个词的诸多意义的纲。——语言学家蒋绍愚二、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1.2.理解运用1.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河泛指一切河流臭难闻的气味走步行怨埋怨恨仇恨,怀恨卑鄙(语言
行为)恶劣答案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河黄河泛指一切河流词义扩大臭气味难闻的气味词义缩小走跑步行词义转移怨仇恨,怀恨埋怨词义弱化恨遗憾,不满仇恨,怀恨词义强化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语言行为)恶劣感情色彩变化2.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否是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实
词。如若不是,请解释其义。(1)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指“突然爆发出”(2)思厥先祖父..:不是,指“祖辈,父辈”(3)古之学者..必有师:不是,指“学习的人”(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实词;“形容”不是,指“形体,容貌”;“枯槁”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实词反训词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
。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三、活用实词:找出规律,语法判定1.2.理解运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
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
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
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2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齿:齿⑥未云何龙:云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①假舟楫者,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鹪鹩巢于深林:巢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质于齐:质⑤风乎舞雩:风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④策之不以其道:策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
词活用为动词。(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③大楚兴,陈胜王:王④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
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6)①(荆轲)又前而为歌曰:前②扣舷而歌之:歌③客逾庖而宴:宴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它一般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名词活用口诀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变动词。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二)动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
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4)而其见愈奇:见(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生、死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
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3)此其志不在小:小(4)乘天地
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和“愚”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3)(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则活用为名词,如
(2)(4)(5)。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4)素善留侯张良:善(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
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四)使动用法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毕礼而归之:归(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4)窜梁鸿于海曲:窜(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
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2)大王必欲急臣:急(3)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4)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
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五)意动用法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3)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5)吾从而师之:师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
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是何种用法。试看下面两个句子:小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①句中的“小”是“使„„小”,即“使它小了”。②句中的“小”
是“以„„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小了”。由以上两句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六)同一词语不同活用有时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活用类型不同,请看下面小练:(1)东顺流而东.释义:向东进发活用类型:活用为动词东.望武昌释义:向东活用类型:活用为状语(2)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释义:从师活用类型:活用为动词吾从而师.之释义:以„„为师活用类型:意
动用法(3)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释义:使„„为王活用类型:使动用法沛公欲王.关中释义:称王活用类型: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为(wèi)动用法为动用法中,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因、给、对)宾语而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只有动词(包括活
用了的名词、形容词)才有为动用法。其中的“为”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如“死国可乎”中的“死”相当于“为了„„而死”,“名我固当”中的“名”相当于“给„„命名”。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理解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反:通“返”,返回B.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通“座”,座位C.女.忘会稽之耻邪女:通“汝”,你D.厚遇宾客,振.贫吊死振:通“震”,震动答案D解析振:通“赈”,赈济。五、偏义复
词(含同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理解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语境中偏取“作”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
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案D解析“异同”是偏义复词,偏指“异”。其他三项是同义复词。学习文言实词,积累是关键,但光凭积累还是不够,因为实词的意义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在语境中还会产生新
的含义。所以,要善于根据语境推断其意。把平时积累与语意推断结合起来,方为学习实词的不二法门。一、联系语境,揣摩大意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在语境中理解的准确率才会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
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
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诮:讥诮,讽刺)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
话,就可以判定“诮”是否应该解释为“讥诮,讽刺”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的准确性。边练边悟
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马文升)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朝官;望其项背(《明史·马文升传》)(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
.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讨伐解析(1)“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这里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朝官”。“望”作为动词,有“看”“期望”等义,联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是难以望其项背,所以这里的“望”是“望其项背”意。(2)“诛”是“杀”意,单看它在这个句
中很恰当,但若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二、运用方法,推断词义1.音形推测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
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结合其形旁
“”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为“小步慢走”之意。字音推测法也叫“通假推测法”,参见“五类实词,精准理解”中的“四、通假字”部分。边练边悟2利用音形推测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
酌,眄.庭柯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
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2.邻字助解法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
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
;“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助解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正直”之义。边练边悟3利用邻字助解法
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2)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同义复词(同义组合)侪(chái)辈:同辈褫(chǐ)夺:剥夺功名蠲(juā
n)免:免除畋(tián)猎:打猎央浼(měi):央求,请求3.结构分析法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
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边练边悟4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满(2)则思慎△始而敬.终:慎重(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4)人众△车舆.,万物殷富:众多(5)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责备(6)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柳宗元《非国语》):边际4.语法辨别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
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
.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打柴”。“樵”前面有动词“取
”,后面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恰当。边练边悟5利用语法辨别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
坛,皆克之:掠取(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归顺,服从(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
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5.教材联想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大多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迁移联
想,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边练边悟6利用教材联想法,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
将军邓骘奇.其才。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隳:毁坏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D解析度:常态。6.成语对应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
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考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词义。边练边悟7利用成语对应法推断下
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4)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要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求取)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屡试不爽.(差错)不
赞.一词(帮助)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备(要求)口诛笔伐.(讨伐)总之,能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的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推断实词的意义。推断实词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在实战中可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反复推断,从而准确地读懂文章,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一、巧识设误手法判断实词题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实词释义题时常用的设误手法有:(1)不辨词义:命题者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用
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
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现学现用1下列错义设置用了何种手法?(1)(2020·北京)A
.疵曰:“„„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难:难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
9·江苏)B.(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酬:应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5·浙江)B.(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地名)兵之冲.(,上下震
摇)冲:突袭,冲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15·安徽)D.(先生于古文不多
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辨词义,
应为“灾难”(2)以今释古,应为“赏赐”(3)不看语法,应为名词,要冲(4)不明单双,应为“规矩法度”二、两次代入法即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也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
么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现学现用2(2020·江苏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不肖宗道(指作者袁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
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赠中宪公(指太夫人之公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指上文的“外大母”),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
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方伯(太夫人之丈夫)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泣且拊.曰拊:抚摩B.自有妇
卜.太夫人卜:选择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适:出嫁D.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风:劝说答案C解析适:满足。参考译文我袁宗道,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就泪流不止,一边流泪一边抚摸着我说:“孩子饿不饿
?不会冷吧?”就取来衣服让我穿,取来食物让我吃。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时间很短就能取来办好。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间就可以从容操
办?”尽数查看谷仓和箱笼,仍然空空如旧,这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节衣缩食勤俭辛劳来满足自己的公婆,是用尽心力了啊。方伯公日夜埋头在各种公文书簿之中,心力渐渐被消耗。太夫人时时劝说方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