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下册《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1.doc,共(3)页,9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37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例名称《北京喜讯到边寨》学段学科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章节第二课欢乐的村寨年级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二)
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音乐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一)运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使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二)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族民族音乐的风格。教学难点: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
、速度的不同,并能用节奏与动作表现出来。教材分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
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五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和尾声构成。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
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
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
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
艺术感染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对于较长的音乐欣赏内容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介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加重了学生参与音
乐活动的分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方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让他们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自然地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关注。教学方法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本节
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奏、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乐器的音色特征,从而听辨乐
曲中不同主题所用的主奏乐器,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侗族夜晚围着火塘的生活场景。(一)随琴演唱歌曲《迷人的火塘》(二)师: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
等省,生活着侗族、彝族、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今天我们来聆听一首具有这一地区民族特色的乐曲,名字叫《北京喜讯到边寨》三、聆听感受(一)教师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二)完整聆听全曲,学生边听边看教师划图谱。(三)认识西洋管弦乐队。1、请一位学生利用交互电子白板完成拼图,
摆正各组乐器的位置。2、播放双簧管、单簧管、圆号的演奏视频,学生聆听这三种乐器的音色。(四)分段聆听1、聆听引子部分师:这个引子部分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圆号)它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的?(由强到弱)师:圆号由强到弱的音调模仿了号
角声在群山间的回声,号角声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号角声带来的喜讯让山寨顿时沸腾起来。2、聆听第一主题(1)学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师:这一主题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作曲家用什么样的力度表现这种热烈的情绪?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舞蹈场景。(2)随音乐用声势节奏为这段主题伴奏。3、聆听第二主题(1)学生聆
听第二主题音乐师:这段音乐跟刚才的一主题音乐相比,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一主题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力度一样吗?(2)用节奏乐器为这段音乐伴奏。4、聆听第三主题师:这段音乐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它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舞
蹈场景?5、聆听第四主题(1)学生聆听第四主题师:这段音乐在力度上是不是有了明显的变化?是哪种乐器主奏了这段旋律?你们感觉它描绘的又是什么舞蹈场景呢?(2)师生用竖笛共同吹奏这段主题旋律。(3)随琴演
唱这段出题旋律曲谱,找出特殊音b3,感受苗族音乐特点。6、聆听第五主题(1)学生聆听第五主题师: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节奏乐器伴奏(3)随音乐做男女对舞表演,感受音乐的欢乐气氛。7、聆听尾声师:在这个尾声
部分的音乐里有你熟悉的旋律吗?师:这段音乐再一次出现了第一主题的音乐旋律,在音乐上这个方法叫再现。8、多媒体展示苗族、彝族的舞蹈场景。9、多媒体观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四、表现音乐随音乐用打击乐器完整乐曲演奏五、拓展反馈(一)了解这首乐曲的结构及每个主题的特征(二
)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几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反思在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时,由于音乐描写的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到边寨,边寨的各族人民热烈欢呼、欢歌狂舞的庆祝情景,而生长在幸福的、新时代的小学生很难完全理解音
乐内涵,所以在这节课中只是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在分段细听时,我主要抓住音乐主体从音响上出发,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进行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像中的音乐舞蹈形象。同学们都非常积极、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使个体感知在群体感知中得到统一和升华。在分段听音乐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参与、好表现的特点,给每段音乐主体配上合适的打击乐器加以伴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全员参与度高。再听音乐时,学生对乐曲风格、情绪、情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我认为,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