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五线谱)《送别》PPT课件 (6).ppt,共(22)页,2.37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92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教材分析该曲是第二单元声《乐经典作品鉴赏》中的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一首学堂乐歌,该曲是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填词歌曲。歌词清丽自然、蕴含深厚,一字一句,词曲契合,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
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属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
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李叔同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2、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离散伤别的感情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欣赏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音乐导入)1.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童年》2.是一首什么歌曲?校园歌曲3.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音乐作品。那么在上世纪五四运动时期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
么呢?(进入主题,展开学习)学堂乐歌简介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人们对中国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所设的音乐课程及其所教唱的歌曲的称谓。它表现了抵御外侮、富国强兵的爱国思想。(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
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它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艺术形式在我国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的萌芽和发展。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作者简介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1880年出生于
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逝世。李叔同自幼博学多才,擅文学、长戏剧、精绘画、工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在多个领域
,开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在音乐方面,他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创作了我国第一首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他填词的送别是在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了我国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
》(主题延伸开阔视野)聆听音乐《送别》问题:1.歌曲的速度怎样?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速度:中速(舒缓从容地)情感:表达了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创设情景升华情感)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第一、三段:音乐起伏平缓,描绘“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
的气氛。第二段: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为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略有变化的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别绪。相近、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之感,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歌曲一
种特别的美感!离愁别绪的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能力拓展,产生共鸣)•你来试一试:结合对歌曲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送别》这首歌。•你来试一试:借用《送别》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送别(流行版)课堂小结•本堂课学习了学堂乐歌这一特殊的音乐历史产物,认识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奠基者—李叔同,并且欣赏、
学唱了他的代表作品《送别》。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的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的兴起与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艺术形式在我国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近现代音乐的萌芽与发展。教学启示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
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欣赏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
神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本节课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