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doc,共(4)页,2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14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的乘法口诀”教学实践和思考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和体会。一、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学情。在准备“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仔细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乘法口诀是数学
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个口诀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安排先教2~6的乘法口诀,隔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再教7~9的乘
法口诀,既是担心学生记不住口诀,也考虑到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加,要让学生慢慢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样教学乘法口诀,经历从“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而7的乘法口诀就处在“半扶半放”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
时,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为学习8、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反复研读教材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学生学习2~6的乘法口诀后得到了什么?2.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3.关于7的乘法口
诀,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4.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编写口诀的能力,会有多少人能正确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5.学生能编出口诀,就能真正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吗?6.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我该怎样去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呢……为此,我对本班不同层次的10名学生进行课前
调查,得知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的有4人(家里教或课外学的)。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几个学生自豪地答到:“我家长早就让我背过了。另一个没有背过的学生着急地说“老师,你给我点时间,我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你怎么编?”“依次加7算出来。
”所以,如果给这些学生一定时间动脑筋思考,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不太困难。可后进生会编出口诀吗?我叫了全班两个学习最差的学生,直接给他们提供教材自学,并填写书上习题的空格,结果他们也慢慢吞吞地编出来了前四句。在此基础上,我制
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理解7的乘法意义;(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制
乘法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的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后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就不用教师教了。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课的引入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注意简短有效。因此今天这节课我是这样
引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下面咱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哪七句?”然后和学生对接7的乘法口诀,如一七()、二七()、三七()……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同时,通过口
诀对接,使学生对自己独立编制口诀树立了信心。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小提示下根据情境图和表格来编制口诀,这样就使学生成功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当中。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第二小组的组长能够关注到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那个同学编写口诀时把四七二十八中
的十丢掉了。坐在旁边的小组长火眼金睛发现了,并及时给他指出来改正了。坐在后面的第5小组的那个男孩子不理解表格的意思,另一位同学马上给他讲了讲表格的表示意义,并告诉他怎么填写。像这样的组内同伴互助的场景在平时的小组学习中经常有。这节学习“7
的乘法口诀”结束时:“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学什么?你会编8、9的乘法口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今天的探究进行了延伸拓展。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三、练
习应用,有效提升。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
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星期问题,座位摆放问题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
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总之本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
验上我都努力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节课也会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