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2.doc,共(4)页,1.19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09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活中的比课本素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主题图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育功能: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前后联系:前——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后——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反比例》。素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单元的起始课。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没
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
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像”“不像”“变形了”。(1)提出问题:与照片A相比,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呢?(2)观察探究:观察方格纸上的图形,“这些长方形的长
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多种角度观察研究:如,把图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就是图形B;把图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2倍,就是图形D;6÷4=1.5,12÷8=1.5,3÷2=1.5……教师要逐步引导发现:这3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说明:“图
形的放大缩小”这一主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观察讨论与思考,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比的表象。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上题中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生活中还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吧。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1、生活实例1。(1)获取信息。根据这幅图,你能得哪些信
息?(2)思考交流: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2、生活实例2。哪个摊位(A,B或C)上的苹果最便宜?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填表。说明:这两个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
填表解答,学生觉得不困难,是已有知识,目的在于为引入“比的概念”作准备。在表格中出现了“速度”与“单价”,是向学生渗透“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