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排泄》反思-冀少儿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共(2)页,356.99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5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本节课优点:1.引入:由旧知引入,人体通过呼吸将二氧化碳呼出体外,二氧化碳是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废物,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非常自然的得出排泄的概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和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并将排泄途径前置,
排泄的途径除了呼吸还有排汗和排尿。在3种排泄途径中,排尿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引出本节内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模型:肾小体模型(筛子+可乐瓶一部分)肾单位(筛子+可乐瓶一部分
+塑料管)筛眼代表的肾小球上的微孔3.用大小不同的粮食代表血液成分红豆:血细胞,大豆:蛋白质,小米:尿素尿酸,绿豆:无机盐,黑芝麻:葡萄糖4.利用模型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1)血细胞和蛋白质不能滤过的原因将粮食代表的血液
倒入筛子,充分筛选只剩下红豆和黄豆,说明血细胞和蛋白质体积较大,不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腔之间的微孔。深入引导:力争使模拟实验更加科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思考模拟实验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因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只有一部分血浆滤过形成原尿,因此模拟实验中应当
是漏过一部分粮食(约1/5)(2)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利用模型演示重吸收过程。肾小管上的小孔只允许水和体积较小的黑芝麻(葡萄糖)、小米(无机盐)通过,而体积较大的绿豆不能通过。此演示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即使我们已经考虑的非常周全,也不能完全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让学生认
同生命活动的神奇。5.充分利用身边材料解决本节课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解释课本表格中的单位(g/100ml),用提前称量好的盐溶解在近100ml水中,来说明浓度。150L原尿—1.5升尿液,150升相当于教室里大水桶(1.8升)8-9桶,学生惊讶于重吸收的作
用如此强大。缺点:1.录制时间偏短(正常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较多,录课时,学生较拘谨,问问题少),应当灵活应变,第9张PPT的大家谈应当让学生畅谈、总结更好了;第10张PPT的巩固落实也可放在课堂完成。2.第9张PPT中“开水
”——改为“温开水”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