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用数对表示具体事物》说课稿.docx,共(5)页,5.76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54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8—100的教学内容。2.教材分析本课安排的是用从生活中位置的确定来引入数对的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是小军在教室的位置的
问题情境,“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
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描
述物体的具体位置。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还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三、说教
法、学法1.教法: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相片导入新课,借助找位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如何去确定位置,再让他们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学会写数对,从而发展
学生的数学技能。2.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
节。(一)冲突激发需求:课前我设计“说位置,找朋友”的游戏。请学生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描述自己的位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谁?通过这个游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二)自主探究,认识数对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分四步进行,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
维状态之中,自主探究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第一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描述指定位置。出示班级座位图,指名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确定位置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
知的需要。第二步:统一规范列行标准,利用多媒体在座位图中确定位置。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列和行,规范从哪个方向数列和行,并以教师的观察角度,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列数和行数,出示练习进行巩固。第三步:尝试简洁表示方法,利用多媒体
在点阵图中确定位置。由实物图转变为点阵图,引导学生在点阵图中确定位置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随着课件的一步步出示,一个网格形状慢慢出现在学生眼前,网格的出现为以后学做坐标系奠定了基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数对的引用让学生找到了既简明又准确地确定位置的方法。组织
学生在点阵图中进行相应的练习。第四步:利用多媒体体会生活与数学密切结合,深入理解数对含义。转换观察角度,在生活中确定位置。与学生一起探究用列和行来确定自己在班级的位置,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
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名义。1.出示数对,知名起立2.出示同列或同行的等一些特殊的数对,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3、根据顶点的数对,在方格中画出三角形。(1)说一说:方格中这个三角形顶点的数对。(2)移一移
:说出这个三角形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3)猜一猜:说出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各顶点的数对。4、平板推送试卷及游戏5、捉迷藏:平板推送投票(三)补充拓展经纬线,国际象棋。这个练习既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了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对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应用价值。(四)、
全课总结,质疑延伸。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总结,完成神奇的文字墙。最后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的知识?”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生活的大课堂!五、说板书用数对确定位置(列,行)→↑(1,5)(3,x)(1,1)(y,3)(5,5)(x,x)
(5,1)(x,y)板书主要就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一个思考过程,比较清晰,简单,能突出说出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我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尝试,体验数学
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而顺利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