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赶牲灵》教学设计2-湘艺版.doc,共(4)页,4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6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汉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聆听、演唱、分析讨论、练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民歌的不同特点。能力目标: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体会小调风格特点并能够区分三种不同体裁风格的民歌。情感目标:指出民歌是一个国家一切
音乐文化的基础,使学生在情感上重视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兴趣及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特点,并能够区分三种不同体裁风格的民歌。教学难点:学生实践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民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大胆体验,通过
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师生的共同参与与表演使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要采取实践法、对比法、讨论总结法、示范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看电影《刘三姐》片段。民歌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基础,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那就先了解这个
国家的民歌吧!可见民歌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民歌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九百多年前就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那么在我国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呢?---汉族民歌也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汉族民歌(出示课题)。二、新课: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和自身经验谈一谈你对
民歌的认识:(1)什么是民歌?(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并总结)(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经过集体的加工、完善而成的艺术作品。)(2)民歌的特点及分类?(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并
总结)(按体裁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民歌特点: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及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我国地域广阔,由于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地方方言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风格的民歌,比如我国南方气候温暖,自然景观秀美,人民聪颖细致民歌
风格委婉细腻;而北方气候寒冷,山石峥嵘,人们粗犷、豪放,民歌音调也就高亢嘹亮。)2、号子我们去听一听澧水上的船工是怎样喊号子的,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来思考:号子是在什么时候演唱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1)播放《澧
水船夫号子》澧水流经湖南西北部。全曲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编而成,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展现了澧水船夫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开朗、勇敢坚毅的性格,它
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2)听完这首劳动号子,你觉得号子是在什么时候演唱的?(3)它的作用是?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4)那它的特点是什么?——铿锵有力、节奏固定。
(5)谁知道刚才我们听的这段号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样的?一领众合,也有众人领众人合促进了劳动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大屏幕)(6)那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号子?拔河时两方对抗号子来加油怎么喊的?—所以只要有集体活动和集体劳动的场面都会听到号子的声音。3、山歌欣赏陕北山歌(1)师:听完了号
子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陕北民歌《赶牲灵》,谁知道什么是赶牲灵?(在旧社会陕北地区生活贫困,许多男人靠赶着驴或马等牲畜运输货物为生,一走就是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这首歌表达了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大家知道陕北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对、高原山区,那它的歌
声会有什么特点呢?请仔细听——(2)播放歌曲(提出思考问题:歌曲的风格特点?)(3)学生讨论歌曲特点:高亢嘹亮、自由悠长;师:有时为了使感情表达更充分和让对方听清楚,山歌往往在歌曲开始时加上一个吆喝性的喊句,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这是一首云南弥度山歌《小
河淌水》借景抒情表达了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同样是山歌跟陕北山歌比较起来就显的更加柔美细腻和含蓄。)4、小调:师:我们感受了号子的铿锵有力和山歌的高亢嘹亮,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小调是什么味道,相信这首歌大
家都会比较熟悉,同学们可以小声的跟着唱一唱。(1)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大家知道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民歌从中国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了悉尼歌剧院,唱到了美国歌剧院,现在把她的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送给大家。(2)总结小调特点:旋律委婉、表现细腻。(3)学生学唱江苏民歌《茉莉
花》三、拓展与探究:我们体会到了号子的铿锵有力山歌的高亢嘹亮也感受到了小调的委婉细腻,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请快速说出以下民歌片段的体裁类型?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山歌黄河船夫号子—号子无锡景(江苏)—小调四、总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
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
。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