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走进博物馆》教学设计2-湘美版.doc,共(5)页,10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6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走进博物馆》——走进家乡的博物馆科目:高中美术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博物馆的功能。2.博物馆的使用方法。3.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
“身边的博物馆”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博物馆是保存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向公众展示这些文物,帮助公众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特色文化与艺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认识博物馆的功能,重视博物馆的价值,学会利用博物馆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本课教学没有按
照课本内容而是利用当地的博物馆资源,让学生真正走进身边的博物馆,课堂由“介绍博物馆知识”到“放眼世界”——世界博物馆之旅、“胸怀祖国”——蓬勃发展的中国博物馆建设、“热爱家乡”——聚焦家乡的博物馆三部分讲述。最后延伸拓展,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讲述参观家乡博物馆来了
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家乡。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初步掌握一些鉴赏能力。本课通过走进家乡的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展品赏析,使学生了解博物馆的性能及发展状况。跨越政治、历
史、地理学科、结合当前的“一带一路”、“海丝文化”以及闽台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和现在的政治现状,引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博物馆及其功能特征,了解家乡的
博物馆事业及相关收藏品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博物馆的功能和参观方法,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力。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热爱、尊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四、教法、学
法:1、创设情境法:看集体活动图片让学生回顾参观感受、交流心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直观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通过课外实地参观、鉴赏,结合老师讲授为一体,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3、比
较鉴赏法:把馆藏资料分组,分别进行鉴赏、对比分析。4、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借助博物馆的展品,沿着历史的主线,分析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下
,泉州文化、艺术、民俗所呈现出的异彩纷呈。教学难点:通过参观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展品欣赏,深入了解家乡泉州的文化内涵。以尊重文化遗产的角度,认识与评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六、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学具:课本、笔记本、笔、教学资料课前
任务布置:组织一次集体性的外出活动,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根据教材“活动建议”所列举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整理资料做好课件以备课堂上交流。七、教学方法设计
和思路1.本课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博物馆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本地区的博物馆中去参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亲身感受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利用博物馆。在教
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要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2.本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身边的美术馆,引导学生记下代表性的印象深刻的展品,结合阅读、上网收集、归纳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小组归纳、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展示成果
。3.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与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运用相结合。本课中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泉州不同博物馆的功能意义以及藏品的特色;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具体做法:分别
安排8-10人学习小组从不同角度分享参观博物馆后的心得、收获。并将成果展示。4.注重跨学科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本课教学中把美术、地理、政治、历史、民俗等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整体地掌握知识。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套
用画家语录、引出课题陈丹青语录原话:“你要真正能够感性地、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应该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改成:“我们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也应该走进博物馆”引出本课主题——“走进博物馆——走进家乡的博物馆”(一
)博物馆的功能:人类文化与艺术的见证以学生熟悉的几件美术作品向学生提问:1、看一看这些我们熟悉的美术作品,你知道它们分别藏在哪些博物馆吗?《清明上河图》、《开国大典》、《蒙娜丽莎》等教师总结再展示家乡泉州几个博物馆的代表藏品:《蔡
国强火药爆破画》、弘一法师作品、张瑞图的代表作、泉州湾宋代古船等这些美术作品在那可以看到他们的原作?准备上课,部分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讨论回答从大家熟知的、身边可以看到的作品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更接地气由此引出博
物馆的功能:博物馆是反映人类科学、文艺和自然历史实物的收藏和展示的地方,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史的见证。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美术大师的作品,都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找到它们的真迹。于是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博物馆都在那里呢?引出下一环节(二
)“放眼世界”——世界著名博物馆之旅(简要介绍代表藏品)大利梵蒂冈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国冬宫美术馆、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墨西哥玛雅美术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埃及开罗美术馆、德国柏林美术馆、土耳其君士坦丁美术馆(三)“胸怀祖国”——蓬
勃发展的中国博物馆资料告诉我们:建国前,全国才二三十家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增加了两千多座博物馆。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其中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以其规模宏大和藏品丰富成为佼佼者。(四)“热爱家乡”——聚焦家乡泉州的博物馆提问:那同学们可知道我们的泉州有哪
些博物馆?作为学生我们要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但我觉得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泉州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宗教博物馆、泉州木偶艺术博物馆等等教学深入——如何使用博物馆?介绍国外使用博物馆的例子
。1、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已得到广泛地运用。老师和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去博物馆面对相关的作品进行学习和交流。2、有些博物馆甚至允许美术爱好者临摹原作,这比起临摹印刷品来,更容易学习到名作的精髓。3、通过博物馆的藏品可
以了解更多历史人文知识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聆听观看课件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思考交流开拓视野合学生小组协作学习了解小组学习作学习教师提出要求:根据上节课实地参观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聊聊你印象深刻的藏品,或者说是观后感,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
选派代表上台从交流!方式为学生小组学习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分享交流拓展延伸的主题阶段课件展示、多媒体辅助A组学生代表讲述(6分钟)研究性学习成果——《“璀璨文都·多彩泉州”——走进泉州博物馆》教师聆听学生展示并简要总结评价(2分钟)课
件展示、多媒体辅助B组学生代表讲述(6分钟)研究性学习成果——《闽台一家·同根同源”——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教师聆听学生展示并简要总结评价(2分钟)课件展示、多媒体辅助C组学生代表讲述(6分钟)研究性学习成果——《“海丝泉州·扬帆起航”——走进海交馆》教师聆听学生展示并
简要总结评价(2分钟)本小组学生协助讲解,其他学生聆听,交流为学生创造互动展示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小结来自网上的一段文字结束课堂:不少人认为博物馆是做研究的地方,实际上,它们更像是城市的精
神公园,足以让热爱知识的你流连忘返。泉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现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博物馆,这为课堂教学带来理想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走进我们家乡的博物馆,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欣赏家乡的艺术作品。艺术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欣赏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艺术、升华自己。本课的学习是从世界到中国、从中国到家乡泉州,从国家战略高度到乡土文化,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学生文化内涵:通过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文明、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观念,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力求真知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作业1)查找展览中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2)制作美术馆学习记录卡:记下重要作品名称作者/年代作品材料/大小作品外观描述布
置撰写美术馆参观心得。3)把喜欢的展览与其他人分享,邀请他人下次与你一同参观板书设计走进博物馆——走进家乡的博物馆(一)人类文化与艺术的见证(二)世界十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名称和分布(三)蓬勃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四)走进身边的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海上交通史博物
馆1.泉州的民俗风土人情2.闽台同根同源3.海丝文化教学反思传统的美术鉴赏注重理论教授缺乏美术欣赏的实践性,学生积极不高。本堂课因为教学内容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接地气,可以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博物馆、零距离走近艺术作品。因为前期的参观活动,学生对博物馆有了进
一步认识,上课变得轻松自如。有效的利用博物馆这个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场所。所以,让学生认识博物馆功能的重要意义、如何参观博物馆以及走进博物馆对提高自己审美修养的重要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营造自主、轻松体验的学习氛围。学生都喜欢在愉悦的心情下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学生分组交流、他们的讲述不求精确但求合理,既保护学生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