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光与色的世界》教学设计3-湘美版.doc,共(2)页,6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5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光与色的世界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选修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堂课是在讲完造型后,帮助学生开始认识色彩。整堂课要以探索研究的形式作为主体基调。最好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展课堂讨论或者辩论,学生进行
自主学习,积极研究绘画中光与色的奇妙。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抛出新颖的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讨论发表之后,提出一些科学的论据,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每一个结论得出后,都通过简单的事实论证。学生再通过观赏不同的绘画作品对比、分析光与色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教学内
容分析】这节课是色彩单元中的第一节课,课的本身理论性较强,要让学生理解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需要辅以例子,实验等手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现象,产生直接的视觉经验,教学效果才能轻松有效。本课是以探究色彩的本质
为主要内容的。简单来讲:人是依靠眼睛辨别色彩的,而眼睛是一个光学接受器,所以人眼看到的色彩都和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以下几个要点是需要本堂课解决的:1、光与色的关系;2、固有色到底是什么概念;3、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4、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三
个目标:1、使学生对色彩的产生和本质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2、对于色彩的观察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色彩写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3、学会以科学为理论依据,以思辩为推理方法,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探究式学
习模式。【教学准备】实物类:三棱镜教学工具类: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光与色的关系:导入课程(实验导入):师:经过前部分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绘画中的造型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我们开始研究绘画中的色
彩。下面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一起看看三棱镜折射日光的实验.众生观察:一束日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会分解出一道彩色带,大致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渐变的颜色,非常的神奇啊!师:这就是17世纪时科学家牛顿发现的光谱。光经过折射变成了色。光和色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
(板书,写出课题:“光与色的世界”。)抛砖引玉师:我们观察色彩的重要器官是什么?生:光!讨论,发表各自对光与色的关系的看法教师倾听,从发言中找有价值的线索。大家来谈谈“有光才有色,无光就无色”这句话还是错的,或者对的?学生讨论例证检验师:一个物体如果有光线照到但没有反射光,我们的确无法看它的存在。
比如说“宇宙黑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有经过的光和物质都被其吞噬,没有一丝反射光逃逸,所以迄今我们看不见黑洞的存在,只能通过种种现象推测它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因为色彩是光的反射。第二部分:固有色。(一)提出疑问
:为什么地球上的万物受同样的阳光照射,却出现不同的色彩呢?(二)思考回答:(三)实例验证:师:请举例说明。请大家看书。(四)作品欣赏:书上23页右上角,在自然光的照射下,茶杯为白色,苹果为红色。茶杯的白色和苹果的红色就是物体的固有色。第三部分:光源色。(一)提出疑问:师:我们对于固有色
的概念是在光源假设为在自然光的情况下,对物体的颜色的固有概念,比如,我们脑子里固定的认为树叶是绿的,天是蓝的,这都是在太阳这个最大的光源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认识。可是,如果光源变了呢?(二)学生思考,回答
。(三)得出论断:(四)实例验证:师:能否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作品欣赏:1、《卢昂大教堂》油画法国莫奈2、《干草垛》第四部分:环境色。提出问题看书上25页《餐趣》及《水中的蛋》,这两幅作品中就有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光与色的
有关理论知识,知道了“有光才有色,无光就无色”的原理,还知道了“光变色就变”的道理,理解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概念,对大家后续的色彩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五部分:课后观察。师:请大家在课后随时
注意观察身边树的影子的颜色,仔细分辨,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下节课来谈谈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你看到的树的影子在什么环境里呈现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