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工艺《第七课 扎染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1-人教版.doc,共(7)页,1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8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中国传统植物印染——扎染艺术》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年级高二教科书版本及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习领域/模块美术选修工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中国传统植物印染——扎染艺术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
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植物印染——扎染艺术》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工艺第7课。美术课程中的工艺选修课不同于中小学的劳技课,而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设想和计划,加强学生们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它是我国民间美术
中最重要的部分。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这充分说明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扎染技艺不仅是民间美术中的一种,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扎染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保护民族民间艺术。让学生们
能够意识到这样优秀的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机遇于挑战。深入挖掘扎染艺术历史底蕴的厚度,开拓其文化价值的深度,增强其文化的自信力。2.学习者分析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涵盖各少数民族。来自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同学对于民族扎染等民
间非遗艺术的传承和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北京其他高中生相比,他们有更多接触当地非遗、民族工艺的机会;在暑假,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当地艺人、扎染工艺及其中的故事进行发掘和整理;在学校,学生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以民族图案、工艺品为主的扎染技艺
进行探究和创造。由此可知,在我校,本课的实行具有可操作性。3.学习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古法扎染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2、理解扎染艺术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2-3、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用基本的扎染方法创作
有创意的作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生活和社会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扎染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学生练习和体验过程中,选取古法扎染中的基本技法运用到学生的创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传统手工艺的情感,认识到扎染艺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保护人类艺术遗产和古老手工艺术、继承和发展世界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古法扎染的历史,理解古法扎染中所包含的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提高文化传承能力与文化自信力。难点:
掌握古法扎染的一般制作方法和传统染色工艺的方法。5.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等级欣赏与评述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成就。优良中能否说出古法扎染的图案特点、染料特点,制作过程与方法。优良中
能否用恰当的语言对扎染作品进行评价。优良中综合探索能否在活动中与同学良好的合作,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优良中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活动优良中创意实践能能够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创作扎染作品。优良中-3-汇报条理清晰,展示形式多样,展示成果
丰富,内容达到研究目标。优良中6.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课题(2分钟)教师活动11、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特别的布,你们知道这块布产自我国哪个地区么?2、总结:如果你去云南大理旅游,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随处可见这种蓝白相间图案的布,这就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独有的手工工
艺——扎染布。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传统植物印染——扎染艺术,出示课题。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提问,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环节二:讲授新课(13分钟)教师活动2一、扎染的“前世”——古法扎染1、介绍古法扎染的历史
“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之缬。”“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2、介绍我国三大印染工艺扎染、蜡染、蓝印花布3、介绍扎染的种类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彝族扎染、印度扎染、日本扎染等
。4、以白族扎染为例,从文化和历史的层面解读其价值和特色,包括:图案的造型、染料的提取、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1)古法扎染的制作流程染前处理—缝制花纹图案—染布—漂洗浮色—晾晒布—拆线—漂洗—制作完成
(2)古法扎染的艺术特点学生活动2学生欣赏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国传统工艺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和自觉。-4-展示教师作品并分析:因捆
扎时松紧疏密的不同,吸收染液的深浅程度的不同,使得染后的面料在拆开绳线后,呈现出浓淡相宜、晕色自然、层次丰富的蓝白相间的花纹。(3)以白族扎染图案为例分析扎染艺术的形式美以及蝴蝶图案的文化涵义①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屏幕中的图片,说出白族扎染图案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②教师总结:对称、反复、富有变化、节奏感、空间感。③讲授蝴蝶图案中丰富的文化涵义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对蝴蝶图腾十分崇拜,白族的蝴蝶崇拜很古老的“蝴蝶泉”民间传说有关。蝴蝶成为美丽、美好的象征,成为人们对美的一种憧憬和向往。5、了解古法扎染
的染色技艺——植物染料染色工艺(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现代染料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用什么办法为自己的服装着色的?(2)教师总结:不同于现在的化学染料,古法扎染的染色方法是用植物染料来进行染色。(3)梳理我国的植物染料染色工艺史(4)重点介绍古法扎染染料—靛蓝,
并播放自制视频《靛蓝的染料提取实验》靛蓝是一种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战国荀况千古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源于当时的染蓝技术。青:青色。蓝:蓝草。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颜色深。(5)教师提问:在
日常生活中,哪些可以用来提取颜色用于染色的?(6)教师总结:在植物中和食物中,紫甘蓝、黄洋葱、小金橘、栀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对白族扎
染图案中蝴蝶图腾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白族扎染图案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帮助学生掌握传承与保护传统染色工艺的方法。强调传统植物染料染色工艺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的作用。-5-子、姜黄等都可以用来提取染料。不仅成本低廉,并且非常环保。在
植物染料提取试验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1、不同成分的染色材料染出的颜色是不同的。2、红色系苏木和黑色系五倍子染出的颜色是黄色。3、使用不同的煤染剂得到的颜色也会不尽相同。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颜色配方。扎染的“今生”——现代扎染1、扎染在现代
服饰中的应用欣赏图片2、扎染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应用欣赏图片3、扎染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欣赏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欣赏。欣赏中、外扎染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尊重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者极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环节三:教
师示范(5分钟)教师活动3扎染技法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小技法,今天老师先介绍两种扎染中最基础的技法:捆扎法和叠压法。一、捆扎法1、自由塔形扎2、环形扎3、包豆子扎法4、打结法二、叠压法1、米字格折叠法2、屏风式折叠法学生活动3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
范演示,学生直接感受扎染的技法表现。环节四:学生练习和体验(20分钟)-6-教师活动4请同学们尝试创作有创意的扎染作品,运用至少一种扎染技法完成扎染作品。色彩不限,可单色也可以多色。学生活动4将传统扎染技艺运用到自己的创
作中。设计意图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环节五:评价、小结(5分钟)对扎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在扎染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小结:现阶段,许多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
出了我们的视线,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扎染艺术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植物印染技术之一,我们应该为它的继承和保护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学生展示作品。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对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通过评价阶段提高学生鉴赏与评价能
力,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7.板书设计中国传统植物印染——扎染艺术一、扎染的“前世”——古法扎染二、扎染的“今生”——现代扎染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挖掘独特故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选择参观历史和民俗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民
间艺人等方式,进行口述史或艺人传记的写作。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1、资料的收集:在课前,我已经深入民间进行过调查,掌握了古法扎染的一般技法和植物染色方法,我利用一切条件尽量收集,在课上进行了实物的展示。通过展示各种实物进行示范性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
获得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这是其他资料所不能替代的。2、教师示范:我本着详细、具体、典型的原则,将教科书中介绍的几种最基本的扎结方法给予示范,并且示范与训练相结合,使学生达到了解并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7-3、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
方式,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将传统扎染技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教学反思与改进关于扎染的课程在相当多的学校内都有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相关的,诸如“扎染”,“蓝染”,“蜡染”等体验动手课程,在各地的民俗风情村,这一类的体验活动也屡见不鲜。但是,上
述无论是体验课程还是消费项目,多偏于蜻蜓点水的体验,学生们更多的是体验把白布“通过折叠或蜡处理”获得有颜色的织物的过程,得到的只是扎染成品,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扎染背后的关键性问题,既:古法扎染所用到的染料是经过何种方法提取、加工,处理;古法扎染作为民
间美术的一种,它的背后包含着哪些文化内涵、审美理想;扎染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何种密切隐含的关联;在获得了这些扎染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开发哪些创意类产品等。当然,在幼儿园和小学等初等教育中所涉及的课程固然不需考虑学生对于这些深层问题的探究。但这种难度水平和教育深度显然不适合我校高中程度水平学生的发
展。因此,如何在相似的课程背景下,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如何给学生搭建合适的高水平平台,为学生创造可发展的机会,成为了我在备课时所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