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三课 楷书源流与赏析》PPT课件1-人教版.ppt,共(33)页,11.46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8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L/O/G/O楷书源流与赏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书法张志和楷书作品展楷书源流与赏析楷书作品欣赏楷书源流与赏析楷书作品欣赏一、楷书的产生楷书的演变: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在书写技法上比隶书更简练便捷的书体。隶书楷书一、楷书的产生楷书的形成早在东汉后期,人们开始对隶
书进行简化处理淡化并逐渐去掉起笔收笔处的装饰性动作,将作为隶书笔法特征的波挑形态减弱以使书写动作趋于简便流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新的字体——楷书一、楷书的产生楷书与隶书的区别书写方法:去掉了隶书起笔收笔的装饰性动作。体势特征:波挑形态减弱。王杖诏令简•内容:皇帝所颁布的法律条文。•特
点:技法上省略了隶书的笔法规范显得简练单纯。从点画结字规律的稳定来看,书写着对这种面目的把握已经想当熟练与主动。二、楷书的演变与成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间是楷书从萌芽到成熟的演变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作品上任然保留着较多隶书特点,在风格上显得杂乱而不严谨隶书消失殆尽,楷书完善巩固
。三国钟繇荐季直表•特点:已经脱尽了隶书的用笔法则,点画朴实简练,字形敦厚古拙,章法错落自然。•意义:钟繇的书风是楷书从萌芽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式。•钟繇是“楷书之祖”魏碑体北魏中后期,出现了一种风格叫魏碑体这个风格主要运用在碑刻、墓志、造像题记等石刻书迹中。技法:书写和携刻。特点:点画倾斜坚
劲,棱角突出;结字紧凑严密,体势陡峭。魏碑体北魏司马元兴墓志书法精丽,刻工细致。体现了北魏墓志书法的高超水平。北魏石门铭特点:点画舒展体势开张,风格飘逸书写的流动感与轻重起伏变化都表现得相当自然和充分被誉为“魏碑体”中浪漫奔放而最具有书写意
趣的佳作。三、楷书的巅峰与延续唐朝是楷书最辉煌灿烂的繁荣时期。楷书在唐朝得到了普遍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统治者十分喜欢书法,规定科举考试时,要对楷书进行专门考核。所以,就连普通老百姓都能写的一手好字。隋董美人墓志到了隋朝楷书已经达到了相当稳定的水
平为后来楷书进入巅峰和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特点:点画精准,结体匀称,风格典雅秀丽,在审美追求上已经为唐楷奠定了基础。唐楷的特点:在笔法上的规范统一,结字上的稳妥平稳,章法上的整齐均匀,都达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代表
人物及作品:•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神策军碑唐楷唐代楷书的辉煌成就一方面标志着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完成;另一方面,唐楷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入门基础。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衡量,唐楷在技法的
严谨规范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和书体,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悠久的影响。颜真卿——颜体赵孟頫——赵体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楷书四大名家柳公权——柳体欧体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
人称为“欧体”。少年流离——中年仕途虽几度王朝易主,但一直险中遇贵人,得到当权者赏识,还算平稳。——晚年应召修书贞观年间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逝世。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欧字强调指力,写
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欧阳询作品欣赏法度严谨,笔力险峻“方笔”特征很明显,笔画末端都近似几何形状,有棱有角。辨别方法小结——欧体字体偏细长——苗条看得出来,欧老字如其人,苗条俊秀。颜体•颜真卿(709-785),唐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颜真卿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
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生平经历:25岁中进士,登甲科——被任命当官——升官——因遭小人排挤降职——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军处劝降——不幸被叛军所害享年76岁。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
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圆——圆笔的开创者颜体乍看有现在流行的幼圆类似萌萌哒的网络字体,细看确实笔画收尾都比较圆润。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
”不同。辨别方法小结壮——气势雄厚颜老的字体,单看每个字赶上了大唐盛行的以肥为美的时尚潮流,颇有丰腴质感。纵观全幅又有盛世之风,气势雄厚。here柳体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
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人生经历: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40多岁时,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
到长安。他的为人既有骨气又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巨资争相请他。享年80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
会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识别方法小结颜体的圆欧体的骨力遒劲柳体与颜体有类似之处但比颜体清瘦些赵体人物简介赵孟頫(1254-1
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康有为曾
说“勿学赵董流靡之辈”,这是个人偏见。因康瞧不起赵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故对其书法极尽贬低。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代表作:《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赵体既吸
收了传统书法之精华,又削繁就简,变古为今。符合大众审美,所以一般不管懂不懂书法的看到都觉得漂亮。辨别方法小结——赵体有行书的韵味——婉转流利不是特别中规中矩的死板的楷书,有点行书的气韵,字字流美动人楷书四大家特点总结柳体赵体欧体颜体笔锋尖锐、险
峻。“苗条”雅俗共赏,360°无死角,传统+时尚圆、“壮”(雄厚)、丰腴似“欧”似“颜”便是“柳”!楷书四大家识别方法总结楷书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