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四课 行书源流与赏析》PPT课件3-人教版.ppt,共(27)页,2.78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8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楷书特点:端正规范匀称苏东坡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既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又不像草书难于辨认。不但有适用性,更具有艺术价值。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行书的源流与赏析第一课时:
行书之美东晋汉末唐宋元明清刘德升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傅山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的结构之美1、笔法的减省2、笔画的连带3、强化对比4、引入草书
5、气脉贯通、笔意连绵四、行书的章法1、气脉贯通2、对立统一字句呼应笔断意连笔连意连字形对比开阖对比正斜对比轻重、干湿对比……•《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
、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仅“之”字就有
二十多个,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到了《兰亭序》后半段,王羲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忧愁。他说: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本来就知道,那种把
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王羲之对生命无常的惋惜,全在这悲喜交集的感慨里了,所以时至今日,我们在他的行笔中,依旧能闻到那遥远
的时代里飘出的,阵阵浓重且蕴含了三分喜悦一分哀愁的酒香,能看到附着在行云流水中的畅快与凝重之情!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安史之乱•兄弟谊、叔侄情•家国痛、贼子恨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
,坚决抵抗,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天下第三行书宋朝苏轼的《寒食帖》创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
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
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
第三行书”。对比赏析与讨论•根据对《兰亭序》中行书的结构与章法的赏析,对比《祭侄文稿》和《寒食帖》分组就以下方面进行讨论:1、字形和结构的异同(如:笔意的连带、开合对比等)2、笔速、墨色3、作品所展现的情感色彩行书的源流与赏析庄河市高级中学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