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2)页,5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悟——品味——欣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
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
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
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二、整体感知1.读通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
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2.读懂大意(学习一首诗,我们需要读懂大意后才能更好地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
下注释和参考书读懂全诗。)因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所以请大家同桌三人交流一下,看谁说的流畅,准确,不懂的地方请及时询问。同桌交流后提问了一名同学,随后全班齐读。(幻灯片出示)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行路难》,尝
试着读出这种变化。(必要时可再读一遍)三、品读诗句,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小组内自主研读探究,把握诗文内容以及诗人感情。以“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的句式品析诗句。然后各组展示。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引导学生品析几个动词)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强调“冰塞川”,“雪满山”)我从“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引导学生回答:运用典故的
作用是什么?)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
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三字句该怎么读?)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
的执著和追求。学生每说完一句,让学生用体会到情感去读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小结:1.朗读展示,全班齐读,读出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苦闷、迷茫——希望——痛苦——自信、乐观四、积累运用1.联系生活
谈感想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2.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词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句子?3.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获得了有价值的人
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五、板书设计:自信、乐观希望苦闷、迷茫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