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3课《马说》导学案6-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1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9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马说》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二、知识方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
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祗辱
()骈死()槽枥()食马者()食不饱()不外见()2.词义巩固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3.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被埋没不能日行千里,在文章中直接找出千里马遇到的不幸的遭遇。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被埋
没,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启发: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
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回答这题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来回答。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思路启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有名的“伯乐”,“千里马”的例子
,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故事的经过,或者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有所收获。五、随堂练习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与并称为“韩柳”。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的。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等。3、划分句子的停顿,不准
确的是()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才没不外见B.食之不能尽其材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其真无马邪5、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
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运用了的写法,“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__,食马者比喻。这篇文章尖锐地讽
刺了,抒发了的愤慨之情。8、背诵课文。附答案三、基础知识1.zhǐpiánCáolìsìshíxiàn2.有时这等同怎么规律、方法通“现”,表现通“才”,才能通“耶”,吗3.①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②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四、问题探究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其真不
知马也3.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4.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五、随堂练习1.韩愈唐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议论2.杂文《爱莲说》《捕蛇者说》3.C4.C5.①代千里马②难道,表反问语气③恐怕
,表推测语气6.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③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7.托物寓意人才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埋没、摧残人才者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怀才不遇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