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3课《马说》导学案3-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10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9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习重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重点)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难点)学习
方法1.结合注释,能自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2、合作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
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学习过程(一)预学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骈.死()槽枥..()()相.马()粟.()外见.()食.马()(2)文学常识积累。①《马说》选自(),作者(),字(),()代
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二)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三)再读课文,师生
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2)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_。(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4)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_。2.一词多义(1)策执策而临之()(2
)其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3)食食不饱,力不足()(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而执策而临之()(6)以策之不以其道()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
难道只是说“马”吗?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4.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三)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马说》作者是(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3.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解释下
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5.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四)拓展阅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
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2.翻译下列句子。(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
若不甚疾……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五、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所有练习。六、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