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习题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2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虽有佳肴》《河中石兽》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
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
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7.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
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8.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9.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本文选自,作
者是(朝代)人。(3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棹曳湮啮溯臆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6分)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阅:棹:曳:湮:啮:但:5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3分)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4分)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4分)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
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4分)10、下列句
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种见解是
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
实践更重要。12、为什么老河兵知道石兽在哪儿?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答案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
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②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
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⒁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4、古今异义。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4、从学习的角度,“教
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
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