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1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该教学设计系作者为在“上海·长三角语文论坛”上上示范观摩课而设计的,后发在2013年12期的《语文学习》上;作者系程杨木工作室成员、屯溪六中语文教师、省初语优质课大赛壹等奖获得者《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张新宇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
的一点兴趣。教学策略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2.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体会文中道理。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由课文出处导入。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1.先请学生个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2
.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自强兑命学学半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顿。4.学生自读课文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
理解的字词句。三、读懂意思。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出对应的原文。四、读出味道。(一)读出对称之美。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
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明确:宽式对偶。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分男女生对读体会。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二)读出情味之妙。1.首句。教师引导:如果有一份美食放
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生可言惋惜、可惜、遗憾等。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朗读指导: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2.第二句。教师引导: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
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生可言难过、惭愧、羞愧等。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朗读指导: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3.第三句。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学生明确:自反、自强。教师引导:想像他如何反省自
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生可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朗读指导: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4.第四五句。教师引导: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
解呢?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5.教师小结: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的学子读这篇文章难道不是与古人心心相通的吗?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出本文蕴含的味道。五、读出体会。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生自由发言。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与本
文内容做比较。教师补充点拨:这是美国学者于1946年研究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礼记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自然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
载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啊!4.齐诵全文。六、课后思考(填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曰:“学而不教则______,教而不学则_______。”附:板书设计虽有嘉肴《礼记学记》弗食、弗学——后悔自知—
—惭愧自反、自强——振作教学相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