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习题14-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2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道之行也》中考题1(义乌市·2011)(二)(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8.[甲]文中阐述
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铜仁地区(09贵州省)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
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分)译文: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分)译文: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①②③拓展阅读(一)教学相长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⑴嘉肴:嘉,美好;肴,鱼肉等类荤菜;⑵旨:美味,好吃;⑶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教学相长.()⑵幼有所长.()2、解释下列加点字⑴不知其善
.也________________⑵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C虽有至道.D说不清,道.不明4、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⑴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⑵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5、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至理名言,你能结合学习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孔子世家赞《史记》太史
公曰:《诗》①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③于夫子④,可谓至圣矣!注释:①《诗
》: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②六艺: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③折中:取正,用以判断失误的正确与否。④夫子:这里指孔子。1、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2、写出下面句
子的大意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不能至.可谓至.圣矣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想见其为.人天下为.公D、然.心乡
往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_____________。5、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6、孔子有很多论述
学习的名言,至今盛传不衰,你能写出完整的一句吗?并结合这句话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曾子易
箦①——《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②,病。乐正子春③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④坐于足,童子隅⑤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
之赐也⑧,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
之,反席未安而没。注释:①箦(zé):床席;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②寝疾:卧病在床;③乐正子春:乐正,公室乐官;子春,曾参的弟子;④曾元、曾申:曾参的儿子;⑤隅:墙角;⑥睆(huǎn):光滑;⑦大夫之箦:古代社会等级森严。
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器物、车马、衣饰,所居的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形制、装饰、色彩、质料。若有违反,即是违背了礼。大夫之箦,是大夫这一等级才能享用的竹席。曾参不是大夫,是不能用的。⑧季孙:鲁国大夫,当时执掌国政。1、解释加点的字。⑴童
子隅坐而执.烛______________⑵我未之能易.也______________2、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⑴吾何求哉?______________⑵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______________3、指出划线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5、根据原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敬易之”一句中的“请、敬”都是敬辞,表示对对方的尊敬;B“反席未安而没”一句中的“没”是“去世”的意思;C本文反映了曾
子对礼法制度的重视和认真;D全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曾子的形象,真切生动,栩栩如生。6、初一学过《〈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则记录了曾子的话,你还记得吗?根据上下文填空。曾子曰:“士不可以
弘毅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门人要一生为______________而奋斗。答案1答案: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
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18.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2答案:10.3分;C拓展阅读:
(一)1、⑴zhǎng⑵zhǎng2、⑴好;⑵困惑不通。3、B与D(A项“道”古代指“理想”;B项与D项均为“说”的意思;C项是“道理”之意,所以B与C意思相同。)4、⑴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⑵知道自
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奋发向上。5、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弗学,不知其善”的至理。6、开放性试题,不作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只有认真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别人时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二
)1、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2、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学说却传了十几代,一直被读书人继承、崇敬。3、B(A项“至”的意思分别是“到”“至高无上”;B项“众”的意思都是“多”;C项“为”的意思分别是“做”“是”;D项“然”的意思分别是“
然而”“……的样子”。所以选B)4、可谓至圣矣,崇敬和向往;5、乡通“向”;6、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谈体会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三)1、⑴拿着;⑵换掉。2、⑴我还要求什么呢?⑵我能够坚守正礼而死,这就满足了。3、反通“返”,返回;4、曾子临终前不顾病危把大夫用的席子撤换了下来;5、D(文中没有心理描写)6、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实现“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