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6-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1)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八年级《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八年级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预习1、作品介绍。《礼记》
经典之一,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2“四书”:“五经:”3、给划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4、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
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祭奠
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怀向往啊教学过程和步
骤:导入自学感知1、全体学生朗读课文请大家记住以上读音,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注意停顿和语气。2、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3、(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探究思考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