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8)页,3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和步
骤:一、导入(4分钟)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
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
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电影。有谁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
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课文分析(一)作品介绍。《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
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2分钟)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读音和停顿,用笔勾画一下。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的: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讲信和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奉养)幼有所长(zhang)(成长)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盗窃(qiè)乱贼而不作(三)全体学生朗读课文(1分钟)请大家记
住以上读音,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注意停顿和语气。(四)指导朗读(3分钟)大家看课文,刚刚有一些同学停顿不对的,我们看第二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
人/不独亲其亲”跟老师读。好,下面一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接下来“男有分,女有归”这里的“男”和“女”都有强调作用,所以在“男”和“女”后面都要停顿,“男/
有分,女/有归”,大家读。下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读。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
不闭”读。好,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强调的停顿和要注意的注意,把全文再读一遍。首先请男同学朗读全文,女同学认真听,听听男同学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PPT演示)没有做好笔记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老师评价(读得不错,刚刚老师强调的停顿,大部分都能读准
了。)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下面有请女同学朗读全文,这回到男同学认真听,找找看有没有都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女同学可不能输给男同学哦。老师评价。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播放PPT,显示划分停顿的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五)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
解自主翻译课文。(10分钟)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大家觉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翻译)没错,就是翻译。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好,开始默读。相信大家已经翻译完了,现在我请四
位同学翻译全文,每人翻译一句。1、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这里可以直译。“为公”的意思是为人们所共有,“天下为公”可反以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解有翻译。注意“与”(jǔ)通“举”,选拔
的意思。“睦”(mù)和睦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可翻译为: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第二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家注意两个“亲”和两个
“子”,“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男有
分,女有归”这句要注意,“分”是“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连起来就可以翻译为: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
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3、第三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句书本有翻译,这里要注意恶(wù)是憎恶的意思,不读è。第四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要注意“兴”(xīng)是
“发生”的意思,不读xìng,“乱”是指造反,“贼”是指害人。作,兴起。外户,泛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所以,这一句可以翻译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六)精读课文。(15分钟)1、通过翻译全文,我们大概
了解了课文内容。孔子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他在这篇短文里边用了两个名词,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什么?(大同)。同学们考虑看看,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现在,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读完)“大道”指什么?哪位同学找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我们读一遍这一句。“大同”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
的理想社会。)我们把这一句读一遍。2、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课文分别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总领全文,那么就剩下中间部分了,中间的部分可以说是对大同社会的描摹。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分写了大同社会那几个特点?把
这种社会风貌想象出来。3、好,现在我们来这样安排,中间部分以句号为准,有多少句?(两句)那我们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好不好?(女同学读完第一句)大家展开想象,归纳这样的社会风貌特点。首先我们看前六分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这样的社会社会风貌特点是什么呢?(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板书)再看下面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呀?(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板书)(男同学读完第二句)谁来归纳一下?“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的是人们珍惜劳动产
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就是说货物是谁的?(公家的)对,是公家的,人们不会浪费,不会据为己有。也就是“货尽其用”。(板书)那另一方面,人们怎么做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的是人们在共同劳动
中以不出力或不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事,人尽其力。(板书)相信大家对全文的结构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PPT演示全文结构)(七)全班再次朗读课文(1分钟)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大
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再一次朗读全文,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读,好,开始读。(八)拓展延伸(3分钟)“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1、洪秀全,2、孙中山)大家学过近代史就知道,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他为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那么,孙中山呢?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大家记得吗?是“革
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历史上有许多爱国者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设想,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或者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八)课堂小结(1分钟)好了,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
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九)作业: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2、背
诵全文。三、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礼记》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大道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同社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全文。2、对比学习,理解“大同”社
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教学重点,难点:3、重点:反复朗读,背诵全文。4、难点:理解“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入(复习提问)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大道之行也》,并
且要求大家回家背诵下来。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什么社会吗?生:大同社会。师:是的,大同是指什么?用课文的句子回答。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师:好,我们来把这一句背下来,大家合上课本。还没
背下来的同学看着大屏幕。(PPT演示:大道之行也,,选,讲。)生:背诵。师:大同又是指什么?用课文的句子回答。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背下来。看大屏幕。(PPT演示:是故,,故,是谓大同。)生:背诵。师:那么,大同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呢?也是
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这次全班同学一起回答。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师:大家把这两句背下来。看大屏幕。(PPT演示:故,,使,,,矜、、、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同学们背的还不够熟悉,再背一遍。(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全文背出来?试背全文。PPT演示)二、课文分析(一)拓展延伸: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师:前不久,我们学过《桃
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阶段,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但是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那么“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
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大家对比一下两篇课文,找找看,“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同之处。好,现在我们有请男同学读一遍课文。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归
纳。⑴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⑵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
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可见桃花源环境优美,气氛宁静,在这里,没有兵火征
战,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由此可看出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讲信修睦”和“男有分,女有归”……(二)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师:我们说呀,大同社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我们在某些方面可以触手可及了,有很多方面已经变成了事实。但时代是要不断进
步的。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社会的真正主人,带着对大同社会的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以及带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我们畅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理性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刚刚男同学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有请女同学来读一遍课
文,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老师提的问题。现在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四人一个小组,开始讨论。好,我们畅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理性社会,为了这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谁先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谐社会,大家都坐在温暖的大教室里学习,可是还是存在一些地方并不是这样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的社会才会使世界
上每一个角落都是和谐美好的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形成板书)总结:1、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诚信3、没有战争,科技高速发展4、保护环境5、人人尽其所能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6、开发山区,使贫穷的孩子也能像我们一样,在温暖的大教室里读书7、社会平等,没有地位高低的
差异(三)总结(全班再背诵一次课文)PPT演示:大道之行也,,选,讲。故,,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故,是谓大同。(四)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应练习题。三、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礼记》畅谈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互帮
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诚信3、没有战争,科技高速发展4、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