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83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3.0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22课《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7-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5)页,2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8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孔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意义。2.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脉络。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二、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

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2.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大同社会的部分特征吗?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

文章,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6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讨论法与点拨法结合。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现代社会”的比较,教

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五、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四书五经”,那“四书五经”都指的哪些书

呢?PPT展示)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就选自“五经”中的《礼记》。(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PPT展示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初读课文,读通全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一生范读,读后评价。(出示幻灯片:生字和特殊字读音。)附: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

(zhǎng)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谋闭而不兴(xīng)PPT展示3.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重点字词解释。①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

举,选拔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②古今异义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家,回来)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③一词多义不独亲.其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名词,父母)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一……为子;名词。儿子)④词类活用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壮年人、幼童)谋闭..而不兴(动词活用为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⑤特殊句式判断句:是谓大同。倒装句: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不必于己藏)⑥重点字词解释a大道之行.也:施行b讲信修.睦:培养c皆有所养.:供养d男有分.:职分,指职业e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f不必藏.于己:私藏g谋闭而不兴.:

发生h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4.翻译全文5.提问: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PPT展示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提顿语气读),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

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本层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均可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和“力”观念,此二字合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

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的字字分明,语气肯定。)6.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请同学们在停顿明显处用斜线标出来。PPT展示7.请一生范读,读后评价。8.齐读课文,

把握节奏,读出韵味。(简单评价)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1.“大道”“大同”各指的是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大

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孔子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

源”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开放性题目。明确“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质都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5.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呢?三、联系实际,探究文本。1.大同社会在今天实现了吗?2.我们今天的社会与大同社会

有什么共同点吗?3.其实,在课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话谈谈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昔者仲尼与于蜡(zha)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

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不难理解,孔子

意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

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受过它的启发。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