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9-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1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6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主题解说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中国教育的状况和自身的学习经验,从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我们应该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号召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的精神,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2.重点突破为什么
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提示: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3.难点攻克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
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提示: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4.学法点津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对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典型例题】请说说文章第四段列举王阳
明的例子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以王阳明为例,采用道理论据阐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技法点睛】论据的作用分别是:A.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
证了观点。C.比喻性的论据——或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或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D.用事实作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孜孜不倦一番风
顺模式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1)不知如何办才好,形容发急或受窘。()(2)把手揣在袖子里观看。形容置身事外而不参与,不协助。()(3)船只扬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4)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
为理性知识。()3.(盐城中考)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B.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
稳定的大局。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D.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了导演组的思考4.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2(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
..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B.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
”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C.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地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D.中国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这是中国传统教
育所致。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⑤就
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7.(常州中考)依据材料,为“越辩越明”栏目拟定辩论赛的双方观点。东南大学引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努力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
;也鼓励专家教授上媒体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推出专家教授“新闻贡献热”排行榜,这一做法引起热议。(材料出自《江苏科技报》(河北中考)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
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
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
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
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3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芥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
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选文
有删改)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9.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10.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11.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A2.(1)
不知所措(2)袖手旁观(3)一帆风顺(4)格物致知3.D(解析:D项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在的地方”,二是缺少主语,可删去“对”。)4.(1)不能删除。“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2)“往往”“常常
”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就成了一百分。(3)“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5.A(解析:这只是论题,不是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判断句。)6.B。7.
示例一:正方:应该倡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反方:不应该倡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示例二:正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务实之举。反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浮躁作秀。示例三:正方:专家教授应该通过媒体播晒
思想和观念。反方:专家教授应该多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8.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9.能耐得住寂寞。10.运用反问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11.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
上,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