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4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105.0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8)页,10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6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

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

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

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

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

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知识览通]◎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3、彷徨:“

panghuáng”不能念成“fánghuáng”。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5、肇:zhào。26、诺:“nuò”不能念成“ruò”。◎字形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番”。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4、不知所措:“

措”不能写成“错”。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词语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

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

修养。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8、正心:心要端正。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常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内容析通]◎理文脉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

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辨结构◎探意旨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论述。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

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

中国文化。◎议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

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4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

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①这是同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

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色鉴通]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写作特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自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格物

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令。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2、论证说明充分。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论证有力、充分。作者在课文中第4节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致知;在第11节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节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记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节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节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节记述格物

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能力练通]5一、语言训练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

一组是()A、孜孜不倦一番风顺模式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2、下列句子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C、因为这样,格物致

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现在的世界的。3、“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教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

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有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年,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死掉。[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高。[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

有无辜死亡物。A、[甲]B、[乙]C、[丙]D、[丁]4、给下列多重复句划分层次并标明分句之间的关系。①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②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③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5、请用一句话概括

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10字)新华书店北京6月8日电8日晨6时23分,机身上绘着奔跑的火炬手黄色图案和雅典奥运会蓝色会徽的“宙斯”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将雅典奥运会圣火火种送到北京。这是奥运会圣火首次飞抵中国首都北京。6时40分,“官斯”号专机舱门打开,雅典奥运会“奥运大使

”斯皮罗斯•兰布利迪斯手提载有雅典奥运会火种的“马灯”走下飞机。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秘书长顾耀铭等在停机坪迎接圣火,数百名专程前来迎接圣火的北京各界人士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隆重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雅典奥运圣火

火种被送往慕田峪长城举行展示活动。9日,北京将举行大规模的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届时将有148名火炬手参与。这是雅典奥运会圣6火全球传递活动中的第五站。6月4日正式启动的这项活动,经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后飞抵北京。

10二、语段训练<一>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

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

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

?试结合原文回答。<二>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7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

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

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

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

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③记得我

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

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

”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甲]处:[乙]处: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8(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4、作者在

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又要。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能力练通]参考答案一、1、A2、B3、B4、①|②||③第一层是条件关系,第二层是递进关系。5、“

奥运圣火到北京”或“奥运圣火8日(或首次)抵京”二、(一)1、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2、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3“新的”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二)1、[甲]怎样鼓励创新[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2、A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

训练。4、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5、进行有规则的训练敢于挑战权威6、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