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ppt,共(44)页,1.28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5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到目前为止,有11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1、李政道(WIKIPEDIA):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1•2、杨振宁(Get
tyImages):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3丁肇中(AFPPHOTO):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4、李远哲(GettyImages):1936年生于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6、朱棣文(GettyImages):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7、崔琦:1
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8、高行健(GettyImages):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9、钱永健(GettyImages):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10、高锟(AFPPHOTO):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11、莫言:生于19
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
应有有精精神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
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
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1、注音:丁肇()中彷徨()2、释词:彷徨: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zhàopá
ng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检查预习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
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
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第1、2、3、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
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
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
袖手旁观。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
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
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我们今天学习
的化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
说在科学的领域,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谈到对外界的探察,
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鸭戏图”题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
察吗?“春江水暖鸭先知。”•诗的第二句说道,初春时节,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回到我们的王先生,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对
象是找准了,但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还要讲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认为的正确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应该怎样格呢?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实践出真知。送给大家一句话: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
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2)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
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对比)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
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
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
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
明的。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
严密。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小结: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