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1)页,2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9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雁门太守行》课时:第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编制人:孙凤国班级:姓名:使用时间: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内容,体会诗人情感;2、过程与方法:掌握重点语句的赏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熟练而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在此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二、【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三、【学习难点】:诗歌意境的体味。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四、【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长吉、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
仅27岁,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2、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
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3、主要内容:本文是乐府旧题(曲名)后人多取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本诗为边塞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战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意志和誓死报国的
决心。五、【导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2、解释词语:摧:凝:临:(二)朗读展示: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2.朗读展示,理解文章的意思。(三)合作探究:1、首联第一句即是写景,又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和。第二句写守城将士。2、“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答:3、描绘颔联的场景并赏析?答:。4、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题组训练:(1)古典诗词讲究炼
字,首句中的“压”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六、【达标测评】: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
,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
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
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3、默写《雁门太守行》:五、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什么?我质疑了吗?我积极参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