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4-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8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3 页
  • 大小 13.141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4-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4-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4-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共(3)页,13.14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9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

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二、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

,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三、疏通并感受诗歌内容: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

写。3.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阴寒、惨切和战争的激烈、残酷。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5.七、八引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

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寸土必争,表现了他们凛然无畏,奋死抗敌,为国效死,报效朝廷的决心与情怀。四、整体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

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残酷..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五、画面色彩斑斓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

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六、经典赏析: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感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感情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敌众我寡的危急。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红旗“半卷”

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5.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

了三个画面依次是?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6.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7.“易水”“黄

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

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别云间一、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

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二、写作背景:《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三、诗歌经典赏析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山河

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3.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

字。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

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

念。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

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