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10-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共(7)页,18.07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8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愚公移山小组:姓名:评价:【预习案】【预习目标】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
《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
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ěn)孀(shuāng)妻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
。(注意运用好双色笔)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
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课题:愚公移山【探究案】小组:
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准确翻译全文。2.会分析文中对比、衬托的方法。3.理解愚公的“愚”,并能辩证看待。【文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作
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二.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
,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三.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四.古今异义1.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2.毛古义:
草木今义:毛发3.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4.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5.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6.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7.惩古义:苦于今义:惩罚8.苦古义:愁今义:能燥泄的药味探
究点:对比衬托手法探究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运用到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你运用你对对比和衬托手法的理解来分析课文。(对比不少于三处,衬托不少于两处,最好能够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拓展提升】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的结局
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训练案】【训练目标】1.准确记忆文言实词和虚词。2.会运用所学完成相应训练题目。3.在训练中总结和反思。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题。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
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
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