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8-八年级上册音乐【湘艺版】.docx,共(7)页,21.02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5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包头市高新一中的音乐教师温静,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让世界充满爱》,一节唱歌课。一、1、如何确定的学习目标2、确定评价方案及组织的学习活动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评价设
计与实施三、反思一、学习目标的确定1、课标:(1)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2、教材分析:《卡门序曲》
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七彩管弦(一)中的内容,音乐语言丰富,艺术表现力极强。乐曲结构简练,是回旋曲(ABACA)的曲式结构,由三个主题构成。学生欣赏、了解比较容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学情:(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
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大多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2)本班学生对于基本节拍掌握比较好,有一定模唱基础,音乐感觉较好。学生在小学阶段音乐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听赏《卡门序曲》,初步对
管弦音乐有所了解。2、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分析《卡门序曲》中的三个音乐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段可以感受、了解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重点)3、学生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反复模唱练习,可以背唱第二插部主题。(难点)
4、学生通过听赏《卡门序曲》全曲,能够进行各音乐主题顺序的排列,并简单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2、确定评价方案及组织的学习活动(1)通过音频辨析管弦音乐。(检测目标1)(2)通过习题,分别分辨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形象。(检测目
标2)(3)分组齐唱与背唱第二插部主题。(检测目标3)(评价标准: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准确、齐唱与背唱富有感染力。)(4)分组对听到的《卡门序曲》主题作出顺序排列。(检测目标4)组织学习活动:根据学习目标的音乐知识特点,和七年级
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卡门序曲》的音乐独特性,在考虑授课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的基础上,组织的学习活动。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评价设计与实施重点: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分析《卡门序曲》中的三个音乐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段可以感受、了解其所表现的音乐形
象。突破重点:分主题聆听、感受音乐,让学生从音乐中根据老师出示的提示,自主地探究其表现的音乐形象。评价设计:通过选择习题,分别分辨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形象。难点:学生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反复模唱
练习,可以背唱第二插部主题。突破难点:导入时,老师演奏插部主题C,让学生有了第一印象;过程中,老师演奏,学生体验,进一步对其有所印象,通过反复模唱、小组模唱学会旋律,全班背唱。评价设计:分组齐唱与背唱第
二插部主题。(评价标准: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准确、齐唱与背唱富有感染力。)三、反思1、成功之处:(1)学习目标比较精细的规划,教学活动设计详细、可操作。有针对性的,把《卡门序曲》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几个知识要素点。教学过
程结束阶段,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与复习。(2)手风琴演奏,直观的、现场的音乐体验。拉近师生距离,良好的学习氛围,对音乐学习的兴趣。(3)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对学情估计不足,探究教学活动。三、反思2、不足之处:(1)
独立思考时间、互动需加强(2)背唱活动应多些(3)ppt“打击乐器组”展示,字样没出来(4)课堂时间把握应紧凑《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包头市高新一中的音乐教师温静,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湘教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让世界充满爱》,一节唱歌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1)教材内容《让世界充满爱》是湘教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让世界充满爱》中的一首歌曲,由陈哲、小林、王建
等作词,郭峰作曲。作品包括器乐引子和三首歌曲,是一部规模不大,但寓意深刻,气势宏大的作品。课本选唱的是第二首歌,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一课时设计。(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
是中国通俗歌曲史上的第一部表现世界性重大题材的作品,大大突破了人们常以为通俗歌曲只是表现花前月下,灯红酒绿的观念。第二:歌曲必须表现人,表现人的真情。《让世界充满爱》把“我们”寓于“我”之中,充分表达了人之情,人间爱。第三,在音
乐语言上进行开拓创新,借鉴欧美通俗歌曲来丰富我国的通俗歌坛,这是一个范例。[设计理念](说新课标)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说目标]1、通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唱让学生深入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让同学们在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2、能够以柔和、统一、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
并通过分析、实践,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说重难点]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2、能全身心投入各种表演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积极参与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备、钢琴[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
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列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说教学程序]下面,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
时教学:(1)爱心引入;(2)爱的颂歌(学唱歌曲);(3)爱心感悟;(4)爱的升华(拓展延伸),其中爱的颂歌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爱心引入3分钟左右,爱的感悟5分钟左右,爱的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首先,第一个环节——爱心引入多媒体出示自制VC
R,本校学生的一些献爱心活动、98抗洪抢险和2003年非典、希望工程等相关的图片,教师提问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爱)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而正因为人们心中有爱,我们才一次次地战胜了所有的困难、灾难,爱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于是无数热爱和平的人走到一起呼唤出人
类共同的心声——让世界充满爱!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教师诗化的语言激情导入,奠定了本课情感性教学的基础,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爱的颂歌这一环节分为学唱歌曲和动作表演两个步骤。考虑到
这首歌曲是一首公益性的歌曲,在电视里、学校广播里经常都能听到。因此,旋律相对来说学生非常熟悉,也容易学会。所以,在教唱的时候,教师先简单介绍作曲者郭峰以及这首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知
识,对这首歌在心理上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与老师一起用lu音模唱旋律,然后跟音乐学唱歌曲。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弱起节奏。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歌曲的结构、力度、情绪等。再尝试跟伴奏演
唱,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
难点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第二个步骤是学生为歌曲设计动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最后,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带着动作表演歌曲。设计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爱心感悟和爱的升华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受,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在爱心卡片上写下自己爱的感言。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爱”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
功的欢愉。最后,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爱,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让世界充满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
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