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数据库基础和应用课件.ppt,共(87)页,303.547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24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蚌埠电大商广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学习方式听课(启发式、讨论式)读书(预习、复习)报告(综合练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考试
成绩平时成绩(书面作业、上机练习、综合练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内容安排(1)基础篇–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关系数据库–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第四章: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
第五章:关系数据理论设计篇–第六章:数据库设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内容安排(2)系统篇–第七章:数据库恢复技术–第八章:并发控制–第九章:数据库安全性–第十章:数据库完整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数
据库系统概论AnIntroductiontoDatabaseSystem第一章绪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第一章绪论1.1数据库系统概述1.2数据模型1.3数据库系统结构1.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5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1.6小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1.1数据库系统概
述1.1.1数据库的地位1.1.2四个基本概念1.1.3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9数据库的地位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
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01.1数据库系统概述1.1.1数据库的地位1.1.2四个基本概念1.1.3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11.1.2四个基本概念数据(Data)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2一、数据数据(Data)是数
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的种类–文字、图形、图象、声音数据的特点–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3数据举例学生档案中的学生记录(李明,
男,1972,江苏,计算机系,1990)数据的形式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数据的解释–语义: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所在系别、入学时间–解释:李明是个大学生,1972年出生,江苏人,1990年考入计算机系请给出另一个解释和语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4二、数据库(举例)
学生登记表学号姓名年令性别系名年级95004王小明19女社会学9595006黄大鹏20男商品学9595008张文斌18女法律学9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5二、数据库(续)人们收集并抽取出一个应用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之后,应将其保存起来以供进一
步加工处理,进一步抽取有用信息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6二、数据库(续)数据库的特征–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冗余度较小–数据独立性较高–
易扩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7三、数据库管理系统什么是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DBMS的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8DBMS的主要功能–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操纵数据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19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数据库数据批量装载数据库转储介质故障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性能监视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
于思毁于随→分享20四、数据库系统什么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构成–由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1数据库系统(续)数据库系统构成图示–参看教材page_5图1.1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位置图示–参看教材page_5图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21.1数据库系统概
述1.1.1数据库的地位1.1.2四个基本概念1.1.3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31.1.3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什么是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
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4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续)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
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5一、人工管理时期–40年代中--50年代中产生的背景–应用需求科学计算–硬件水平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处理方式批
处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6人工管理(续)特点–数据的管理者:应用程序,数据不保存。–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数据的
结构化:无结构–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7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应用程序1数据集1应用程序2数据集2应用程序n数据集n...…...…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8二、文件系统时期–50
年代末--60年代中产生的背景–应用需求科学计算、管理–硬件水平磁盘、磁鼓–软件水平有文件系统–处理方式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29文件系统(续)特点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
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0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文件系统)应用程序1文件1应用程序2文件2应用程序n文件n存取方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1文件系统中数据的结构记录内有结构。数据的结构是靠程序定义和解释的。数据只能是定长的。–可以间接实现数据变长要求,但访问相应数据的应用程序复杂了。文件间是独立的,因此数据整体无结构。–可以间接实
现数据整体的有结构,但必须在应用程序中对描述数据间的联系。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2三、数据库系统时期–60年代末以来产生的背景–应用背景大规模管理–硬件背景大容量磁盘–软件背景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方式联机实时处理,
分布处理,批处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3数据库系统(续)特点–数据的管理者:DBMS–数据面向的对象:现实世界–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数据的独立性: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化:整体结构化–数据控制能力: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4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数据库系统)DBMS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2数据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5数据的高共享性的好处降低数据的冗余度,节省存储空间避免数据间的不一致性使系统易于扩充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6数据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7数据结构化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数据的结构用数据模型描述,无需程序定义和解释。–数据可以变长。–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8DBMS对数据的控制功能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使每个用户只能按指定方式使用和处理指定数据,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将数据控制在有效
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39DBMS对数据的控制功能并发(Concurrency)控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数据库恢复(Recovery)–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0第一章绪论1.1数据库系统概述1.2数据模型1.3数据库系统结构1.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5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
域1.6小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1数据模型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容易为
人所理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2数据模型(续)数据模型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2)数据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3数据模型(续)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两步抽象–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分享441.2数据模型1.2.1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1.2.2概念模型1.2.3常用数据模型1.2.4层次模型1.2.5网状模型1.2.6关系模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51.2.1数据模型的组成要
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61.数据结构什么是数据结构–对象类型的集合两类对象–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72.数据操作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数据操作的类型–检索–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8数据操作(续)数据模型对操作的定义–操作的
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优先级)–实现操作的语言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493.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的约束条件–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
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储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0数据的约束条件(续)数据模型对约束条件的定义–反映和规定本数据模型必须遵守的基
本的通用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例如在关系模型中,任何关系必须满足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两个条件。–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以反映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遵守的特定的语义约束条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11.2.2概念模型1.概念模型2.信息世界中
的基本概念3.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21.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的用途–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
交流的语言对概念模型的基本要求–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32.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1)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可以是
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的概念。(2)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3)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4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续)(4)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
围称为该属性的域。(5)实体型(EntityType)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6)实体集(EntitySet)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5信息世界中
的基本概念(续)(7)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型间联系两个实体型一对一联系(1:1)三个实体型一对多联系(1:n)一个实体型多
对多联系(m:n)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6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111:1联系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mnm:n联系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1n1:n联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分享57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一对一联系–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为1:1。–实例班级与班长之间的联系: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正班长一个班长只在一个班中任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分享58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续)一对多联系–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A中至多只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一对多联系记为1:n–实例班级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一个班级中有若干名学生,每个学生只在一个班级中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59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续)多对多联系(m:n)–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A中也有m个实体(m≥0)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
实体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为m:n–实例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一门课程同时有若干个学生选修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修多门课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0多个实体型间的联系(续)多个实体型间的一对多联系–若实体集E1,E2,...,En存在联系,对于实体集Ej(j=1,2,...,
i-1,i+1,...,n)中的给定实体,最多只和Ei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则我们说Ei与E1,E2,...,Ei-1,Ei+1,...,En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1多个实体型间的联系(续)–实例课程、教师与参考书
三个实体型如果一门课程可以有若干个教师讲授,使用若干本参考书,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门课程,每一本参考书只供一门课程使用课程与教师、参考书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多个实体型间的一对一联系多个实体型间的多对多联
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2同一实体集内各实体间的联系一对多联系–实例职工实体集内部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联系某一职工(干部)“领导”若干名职工一个职工仅被另外一个职工直接领导这是一对多的联系一对一联系多对多联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33.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4E-R图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学生教师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5E-R图(续)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学生学号年龄性别姓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6E-R图(续)联系–联系本身: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
或m:n)–联系的属性:联系本身也是一种实体型,也可以有属性。如果一个联系具有属性,则这些属性也要用无向边与该联系连接起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7联系的表示方法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111:1联系实体
型1联系名实体型2mnm:n联系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1n1:n联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8联系的表示方法(续)实体型1联系名mn同一实体型内部的m:n联系实体型1联系名实体型21m多个实体型间的1:n联系实体型3n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69联系的表示方法示例班级班级-班长班长111:1联系课程选修学生mnm:n联系班级组成学生1n1:n联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0联系的表示方法示例(续)职工领导1
n同一实体型内部的1:n联系课程讲授教师1m多个实体型间的1:n联系参考书n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1联系属性的表示方法课程选修学生mn成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2E-R图(续)E-R图实例:P19-P20某工厂物资管理E-R图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31.2.3常用数据模型非关系模型–层次模型(HierarchicalModel)–网状模型(NetworkModel)–数据结构:以基本层次联系为基本单位基本层次联系:两个记录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4常用数据模型(续)关系模型(RelationalModel)–数据结构:表面向对象模型(ObjectOrientedModel)–数据结构:对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51.
2数据模型1.2.1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1.2.2概念模型1.2.3常用数据模型1.2.4层次模型1.2.5网状模型1.2.6关系模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61.2.4层次模型1.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2.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操纵3.层次数据模型的与完整性约束4.
层次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5.层次数据模型的优缺点6.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71.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层次模型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为层次模型。1.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
点称为根结点2.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层次模型中的几个术语–根结点,双亲结点,兄弟结点,叶结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78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续)R1根结点R2兄弟结点R3叶结点R4兄弟结点R5叶结点叶结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
于思毁于随→分享79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续)表示方法实体型:用记录类型描述。每个结点表示一个记录类型。属性:用字段描述。每个记录类型可包含若干个字段。联系:用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记录(类)型之间的一对多的联系实例:教员-学生数据模型(P2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0
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续)特点–结点的双亲是唯一的–只能直接处理一对多的实体联系–每个记录类型定义一个排序字段,也称为码字段–任何记录值只有按其路径查看时,才能显出它的全部意义–没有一个子女记录值能够脱离双亲记录值而独立存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1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续)多对多联系在层次模型中的表示–用层次模型间接表示多对多联系–方法将多对多联系分解成一对多联系–分解方法•冗余结点法•虚拟结点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22.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查询插
入删除更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33.层次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无相应的双亲结点值就不能插入子女结点值如果删除双亲结点值,则相应的子女结点值也被同时删除更新操作时,应更新所有相应记录,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44.层次数据模
型的存储结构邻接法按照层次树前序遍历的顺序把所有记录值依次邻接存放,即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置相邻来实现层次顺序链接法用指引元来反映数据之间的层次联系–子女-兄弟链接法P26–层次序列链接法P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55.层次模型的优缺点优点–层次数据模型简单,对具有一对多的
层次关系的部门描述自然、直观,容易理解–性能优于关系模型,不低于网状模型–层次数据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缺点–多对多联系表示不自然–对插入和删除操作的限制多–查询子女结点必须通过双亲结点–层次命令趋于程序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66.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I
MS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一个大型商用DBMS–1968年推出–IBM公司研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分享87下课了。。。追求休息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