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公开课)

DOC
  • 阅读 4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0.185 KB
  • 2022-12-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公开课).docx,共(5)页,30.185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50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诫子书一、教材(学情)分析《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

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

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

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注释、查字典和老师示范下的模仿朗读,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查《古汉语词典》、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译读课文,积累文中“诫”“致”等常用文

言词语和“书”式文体等文言常识,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教诲和期望。4.感受传统文化,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三、重(难)点阐述1.能借助注释、查《古汉语词典》、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译读课文

,积累文中“诫”“致”等常用文言词语和“书”式文体等文言常识,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教诲和期望。3.感受传统文化,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四、教学

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抄写书后生字词并注音;3.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

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

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第一贤相”。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称颂他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

图。——《八阵图》代表作(名句):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字词积累夫(fú)淡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

ú)(三)梳理内容1.朗读指导(或放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研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

文。夫①君子之行②,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①〔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②〔行〕品行。③〔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来。译文: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是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的。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

致远⑧。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以,用来。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译文: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⑩学。⑨〔广才〕增

长才干。广:增长⑩〔成〕成就。译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才干必须学习来获得。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淫慢⑪则不能励精⑫,险躁⑬则不能治性⑭。⑪〔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⑫〔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⑬〔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⑭〔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⑮,意⑯与日去⑰,遂⑱成枯落⑲,⑮〔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⑯〔意〕意志。⑰〔去〕消失、丧失。⑱〔遂〕最终、终于。⑲〔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枯枝败叶,成了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的人。多不接世⑳,悲守穷庐(21),将复何及(22)!⑳〔多不接世〕意思是,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1)〔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复:又。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呢!四、小结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原文,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深层内涵。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

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重要字词和文意,这一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下文章内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人称“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又会为儿子提出什么期望与教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诫子书》。二、研读赏析1.标题中哪一字体现了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诫:告诫、劝勉那他(期望)儿子成

为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的找出一个恰当的二字词来回答析:君子——做德才兼备之人。2.怎么做——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同学们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勾画出“养德”“长才”的相关语句。(1)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请你将这个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一遍:重音“静”与“俭”,强调

了修身养德的方法。加上“夫君子之行”再读,又有怎样的效果呢?(不仅是告诫,更是劝勉之意)(2)以静修身,以俭养德,那才干又通过什么途径得来呢?析:才须学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学”?(“学”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①学须“志”。“非志无以成学”对比朗读:“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男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女读)(什么句式?比较句子内容,体会双重否定与陈述句的不同效果)②学须“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将复何及!”——珍惜时光(勤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不“淫慢、险躁”——坚持不懈、沉着冷静(勤奋)③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总结:才——学(静、志、勤)3.文末写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读出这种情感呢?析:情感——语重心

长、深切期望之情朗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如何读出语重心长之情(体现殷殷教诲之感)“悲守/穷庐”应将“悲守”读得低而沉重。“将/复何及”应把“复何及”读得语重心长、读出父亲对儿子的劝勉及深切期望之情。4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析:(1)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5.画出文中提高“志”的语句

,练习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析:文中关于“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砥砺;一方面要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意味着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6.如何理解文中的“静”?“静”就是淡泊,宁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使志向明确坚定,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明志的根本,也是学习的前提。三、小结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

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

醒儿子。四、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2背诵原文。五、板书设计诫子书诸葛亮德:静和俭君子才:须学(志,静,勤)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4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