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课件.ppt,共(31)页,316.547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73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章绪论1.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3信息素养及其培养docin/sundae_meng1.1.1计算机的产生在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计算机、机电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3个阶段。
1.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机械计算机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BlaisePascal)、莱布尼茨(GottfriedLeibniz)和巴贝奇
(CharlesBabbage)。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机。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3年发明了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巴贝齐在1822年发明差分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这
是最早采用寄存器(齿轮式装置)来存储数据的计算机,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2.机电计算机1938年,德国科学家祖思(KonradZuse)制造出一台纯机械结构的Z-1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194
4年,美国科学家艾肯(HowardAiken)在IBM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的支持下,研制成功机电计算机MARK-Ⅰ。3.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1939年,阿塔纳索夫(JohnV.Atanasoff
)和他的学生贝瑞(CliffordE.Berry)还设计并试制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样机“ABC计算机”(Atanasoff-BerryComputer),但未能完工。ABC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些科学史学家认为,如果ABC机当时能正式制造出来,那将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
算机。4.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5日是计算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举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这台机器名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
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它的问世,标志着人类计算工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5.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形成冯·诺伊曼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maticComputer,EDVAC)方案1834年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就有了今天计算机的雏形。图灵机和图灵测试
。1.1.2现代计算机的发展1.第1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1958年)1946年,ENIAC的问世开创了计算机发展的新纪元。EDVAC设计方案,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从此计算机进入现代阶段。1952年,EDVAC正式投入运行。1951年6月,莫奇利和埃克特再度合作
,研制成功UNIVAC-Ⅰ计算机,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这是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其主存储器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纸带、卡片等。存储容量只有几千字节、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主要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
序。这一代的计算机体积大、价格高、维修困难,使用也不方便,只在军事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2.第2代电子计算机(1958年~1964年)1958年,计算机进入了使用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第二代。第一台
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是在1954年由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研制的TRADIC计算机,在其中装了800个晶体管。1958年,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从而宣告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的发展阶段。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电子计算机IBM
7090。IBM7090型计算机从1960年到1964年一直统治着科学计算的领域,并作为第二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被载入计算机发展的史册。第二代计算机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其主存储器使用磁芯,外存储器使用磁带、磁盘。在
软件方面开始使用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相对第一代计算机,这一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体积更小、功能更强。3.第3代电子计算机(1964年~1970年)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基尔比(JackKilby
)和诺伊斯(RobertNoyce)同时发明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问世促使计算机的更新换代。1964年4月,最早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IBM360问世,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更高,功耗更少,体积也更为微小,使得计算机的造价大幅度降低,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了极大的飞跃。第三代计算机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其主存储器开始逐渐采用半导体元件,存储容量可达几兆字节,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十万至几百万次。体积进一步变小、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性能进一
步提高。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开始使用,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正是从第三代计算机时代起,计算机进入普及阶段,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教育等各个方面。4.第4代电子计算机(1971年至今)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
(LargeScaleIntegration,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VLSI)的应用,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到第四代。在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是
计算机微型化、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第4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诞生。1971年,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Intel4004,以这类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计算机就是微型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第一台个
人计算机IBMPC,由此开创了计算机历史的新篇章,也确立了其在微机领域的霸主地位。高性能计算机的诞生也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1975年,美国CRAY公司研制成功巨型计算机CRAY-Ⅰ,实现了
当时绝无仅有的超高速——每秒1亿次运算。2019年11月,IBM公司制造的BlueGene/L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达每秒70.72万亿次浮点运算。2019年6月,由IBM公司制造、安装于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
boratory,LANL)的Roadrunner(走鹃)超级计算机成为首台超过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速度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26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1983年12月在中国计算机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
功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系统“银河-Ⅰ”,它的向量运算速度为每秒钟1亿次以上,存贮容量可达数百万字,软件系统内容丰富。中国从此跨人了世界巨型计算机的行列。199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Ⅱ”计算机,每秒运算10亿次。2019年6月,“银河一Ⅲ”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30亿次。2000年,“银
河-Ⅳ”超级计算机问世,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更加重视高性能计算
机系统的研制和发展,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专门确立了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研究,该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经过数年的努力,该主题重点支持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曙光”系列机的研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
中心于1993年10月推出曙光系列机的第一个产品“曙光一号”,紧接着又分别推出曙光1000、曙光2000和曙光3000大规模并行系统。2019年6月,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
运算速度列当时世界第10位。它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中的又一重大成果。2019年11月,曙光5000A在最新一次的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榜中位列第10位,运算速度达180.6万亿次,这也是继曙光4000A之后第二个进入世界前10名的中国超级计
算机。2019年为加强我国高端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神威”系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2019年神威系列机的第一代产品“神威-Ⅰ”巨型机落户国家气象局,系统峰值
为3840亿次浮点运算,该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以生产微机著称的联想集团,也加入了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行列。2019年由该集团研制的运算速度超过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深腾180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诞生。它是我国第一台由企业研制开发的万亿次级计算机产品,
标志着国内大型IT企业开始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开发。2019年12月,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问世,实际运算速度为每秒4.183万亿次,峰值运算速度超过每秒5万亿次。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数字化声像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于
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应用从单机走向网络,由独立网络走向互联网络。此外,让计算机具有推理、学习、联想等智能行为,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发展想适应,计算机软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操作
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各种开发工具与开发技术不断涌现,各种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软件业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1.2.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
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信息处理就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转换、识别、分类、加工、整理、存储等。长期以来,人类主要用人脑、手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使用计算机才实现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才使数据处理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没有计算机,就不会有
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1.2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2.2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资源,大量、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更加有效的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控制的手段与工具,极大
地扩展了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增强了人类信息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孕育、产生了一个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使信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1.2.3计算机
在信息社会的应用⒈数值计算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目前,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计算问题。⒉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数字、字符、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
分类、加工、排序、检索、打印和传送等工作。⒊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实时控制或自动控制。它是指计算机对被控制对象实时地进行数据采集、检测和处理,按最佳状态来控制或调节被控对象的一种方式。4.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Design,CAD)是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一门新兴学科。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指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使其像人一样具备识别语言、文字、图形和推理、学习及自适应环境的能力。6.网络应用计算机网络利用
通信线路,按照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使其相互通信,实现网上资源共享。20世纪90年代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Internet平台的应用不可胜数。例如,信息检索、电子商
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办公自动化、金融服务、远程会议、远程医疗、网络游戏、视频点播、网络寻呼等等。1.3信息素养及其培养1.3.1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信息意识就是要具备信息第一意识、信息抢先意识、信息忧患意识以及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挑选与获取能力、信息免疫与批判能力、信息处理与保存能力和创造性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品质主要包括有较高的情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益
事业的精神。1.3.2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是信息时代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1.培养计算机意识与应用能力2.树立现代信息价值观总之,信息时代的公民不
仅要接受、传递数字信息,而且要创造、享受这种数字化、精确化、高速化的生活。不但要遵守现实社会的秩序,而且应该遵守虚拟社会的秩序。所有这些都对信息时代公民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