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野望》《黄鹤楼》教案.docx,共(4)页,23.53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54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野望》《黄鹤楼》主备人:审核人:日期:【学习目标】1.掌握律诗的一般常识,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品析诗的语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学习重点】品析
诗的语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评价目标】1.能否掌握律诗常识,能否流畅地朗读与背诵诗歌。2.能否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
情。【自主先学】1.查阅资料,了解律诗的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3.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活动一:(展示交流)活动1.分别介绍两首诗的作
者及写作背景。活动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活动3.解释关键字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野望》: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
: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去:离开。空:只。悠
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二、研讨•拓展师生共学(合作•展示)活动二:理解诗句,揣摩手法《野望》:活动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活动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
,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黄鹤楼》:活动3.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
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活动三.品味
分析,体味感情《野望》:活动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活动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活动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
寞心绪。《黄鹤楼》:活动4.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活动5.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活动6.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
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三、提炼•反馈1.《黄鹤楼》是如何做到写景富于绘画美的?明确: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昼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
洲、绿树芳草、落日江水,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2.总结点评:《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
的愁情。【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2.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
析。(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2)尾联
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