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PPT
  • 阅读 10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1.193 MB
  • 2023-05-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板块专题第二编第3讲文言文翻译考点二课件.ppt,共(30)页,1.193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65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讲文言文翻译学案(二)字字对译,用准“留、删、换”——保基本分Contents学案(一)品悟5年高考真题——明考查点和采分点学案(三)句意通畅,用活“调、补、变”——创高分“文言文阅读”仿真综合练返回学案(二)字字对译,用准“留、删、换”——保基本分返回技法初感

知一、细致观察下面的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中的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二、细致观察下面的2017年山东高考第13题第(1)题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通过以上的示例来看,文言文翻译重在“字字落实”,这

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字字落实”主要采用“留”“删”“换”3种翻译手段。返回一、字字对译用好“3手段”(一)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如“陛下”)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返回[例1](2017·全国卷Ⅲ,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绍圣初,(许将)入为

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提示]句中的“章惇、蔡卞、元祐、将”是人名,“哲宗、司马光墓”是特定称谓的专有名词,“颍昌府、大名”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保留

。[参考答案]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返回

[参考译文]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

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返回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策定丹阳,吕范[注]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

,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节选自《

容斋随笔》)[注]吕范:字子衡。应用体验返回(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解析:(1)翻译时,需保留的词语有“孙策”“丹阳”“

吕范”“都督”等。(2)翻译时,“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等词语需保留。参考答案:(1)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2)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

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返回参考译文: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救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

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

毫不迟疑地侍奉他。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返回(二)删“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

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返回[例2](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夫学者不患

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提示]“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

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返回[参考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

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返回2.将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

,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应用体验返回(1)暨乎今岁

,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2)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解析:(1)“乎”放在句中提示停顿,“夫”是发语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2)“所”在文言文中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时可把动词译作名词即可,“所”可删去

不译;“伏愿”中的“伏”用来修饰“愿”,仅表尊敬,在现代汉语中可不译。参考答案:(1)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2)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返回参考译文:我听说祸福不是注定的,全是人自

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随便发生。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

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施行;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实在是愚蠢

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返回(三)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词类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返回[例3](2017·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提示]句中“臧

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是古今异义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议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参考答案]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参考译

文]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返回3.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惧,乘

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詹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应用体验解析:句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

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哉”“是”“其”“乃”“之”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问”应换成双音节词。参考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

再问罪。返回参考译文:至正末年,我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着楼船逃到海上。皇上非常生气,想发兵讨伐他。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

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返回4.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

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

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返回(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解析:(1)关键是把“坐”“削”“籍”“谄”“善”等词替换解释为“因……犯罪”“取消”“

官籍”“谄媚”“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2)关键是把“词”“连”“素”“悉”“逮”“付”替换解释为“状词”“牵连”“平时、向来”“全部”“逮捕”“交付”。参考答案:(1)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

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2)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返回参考译文:张士隆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

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

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

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

的官职。返回二、字字对译防范“3失误”1.该留不留,强行翻译;2.该删不删,画蛇添足;3.该换不换,文白混杂。防范3失误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存在一些错误,请加以改正。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2)利人之货财,(3)臣妾人之子

女,此皆盗也。(4)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5)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6)由其武议在于一人,(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8)夫将,提鼓挥枹[注],临难决战。接兵角刃,(9)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

不当,(10)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注]枹:鼓槌。返回[考生译文]返回[译文改错](1)“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不译,而译文中翻译为“那些”,错误;“父兄”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父亲兄弟”译与不译

皆可。(2)“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翻译时应该更换为适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可引申为“掠夺”,“货财”为偏义复词,“货”无实义,可不译。(3)“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词均应意译,需要更换为“奴役、役使”;“子女”

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译文译为“儿子女儿”不恰当。返回(4)“诛暴乱、禁不义”中的“诛”和“禁”皆为单音节词,译为现代汉语要用双音节词“平定”和“禁止”来替换,译文未能译出,出现文白夹杂的现象。(5)“官府”为专用

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译,而译文中对“官府”强行翻译为“工作岗位”不准确,也无必要。(6)“武议在于一人”中的重点词语“武议”需要更换为容易理解的“惩罚”,而译文因不明白如何翻译,只是照抄了原文,属于该译

未译的错误。(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中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却把“焉”当作代词,译为“他们”,该删未删,强行翻译,出现错误。返回(8)“夫将”中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译文中译为“那些”是错误的。(9

)“鼓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当作代词,译为“他们”不正确。(10)“身死国亡”“存亡安危”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当作成语来用,可不译。返回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

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

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参考译文]

高效提能训练——“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