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PPT
  • 阅读 4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2 页
  • 大小 14.575 MB
  • 2023-05-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3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基础医学概论课件.ppt,共(132)页,14.575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95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基础医学概论.下48学时(供2015级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用).2基础医学概论.下•第一篇病原生物学•第二篇医学免疫学•第三篇病理解剖学•第四篇病理生理学•第五篇药理学•第六篇医学遗传学.3•教学方法:病

原生物学(12学时,多媒体教学)医学免疫学(12学时,多媒体教学)病理解剖学(12学时,多媒体教学)病理生理学(12学时,多媒体教学)•考评方法:•平时成绩(课堂与课外作业30%)•课堂纪律(10%)•期末

考试(60%)基础医学概论.下.4第二篇医学免疫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抗原第三章免疫球蛋白第四章补体系统第五章细胞因子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七章免疫细胞第八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第九章超敏反应第十章免疫学应用.5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免疫学简介•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6本章学

习要求•掌握免疫、免疫应答的概念•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了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简史.7第一节免疫学简介.8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免疫的新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过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

损伤,引起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第一节免疫学简介.9•一、免疫系统的功能•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应答的类型第一节免疫学简介.10一、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immunologi

cdefence)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感染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immunologichomostasis)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形成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清除突变细胞,防止癌变或持续性

感染肿瘤或持续性感染.11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1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3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胸腺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脾脏淋巴结免

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14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造血器官免疫细胞的发源地.15骨髓的功能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16

中枢免疫器官(二)胸腺.17中枢免疫器官(二)胸腺胸腺的功能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屏障作用.18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分布.19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结构.20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淋巴结的功能T、B淋巴细胞居留地与接触抗原的场所。过

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21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22(二)脾脏结构外周免疫器官.23脾脏的功能滤血功能。免疫细胞居住场所。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二)脾脏外周免疫器官.24(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分布:50%以上的淋巴组织位于黏膜;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功能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外周免疫器官.25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两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发生种系

进化形成,先天具有个体遇到抗原刺激,后天获得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作用时效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性;无需增殖分化,作用迅速无免疫记忆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

殖和分化;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作用时间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比较.26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一、经验免疫学时期.27(一)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的产生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

时期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LouisPauster(1822-1895)疫苗(vaccine)发现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杆菌.28(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说的建立第二节医学免疫

学发展简史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白喉抗毒素Ehrlich抗体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1903年,Wright及Douglas把细胞学说与体液学说统一起来。.29•Click发现鸡腔上囊分泌抗体的功能(1957

)•Miller和Good发现胸腺细胞的免疫功能(1960年代)•Cooper证明免疫淋巴细胞与全身淋巴组织的关系•Claman和Mitchell对T亚群的认识(1969)•1970年代初已经认识到:T细胞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的协同机制,B细

胞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机制等(三)免疫系统的认识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30(四)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体内存在无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禁忌细胞突变可导致自身免

疫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耐受出生后淋巴细胞遇到相应抗原发生特异应答,并形成记忆特异性免疫应答.31•1972年由Jerne提出,基本要点是:1)抗原刺激发生前,机体处于相对的免疫稳态;2)进入机体的抗原打破了原有的免疫稳态,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进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3)特异性

抗体达到一定量时,机体又会产生针对特异性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4)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的母的是建立新的免疫稳态。(五)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32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技术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免疫细胞的起

源、分化等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三、现代免疫学的主要进展.33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三、现代免疫学的主要进展1、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相关疾病的模型及机制➢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模型的应用.34第二节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现代免疫学的主要进展2、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新型疫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抗体cDNA文库➢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35作业•一、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应答——•二、简答题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2.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36第二章抗原•

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第三节抗原的分类•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性.37•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

应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被称作抗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如:蛋白质、细

菌、病毒等。•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本身没有免疫原性而只有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载体——某些大分子蛋白质跟半抗原结合后变

成完全抗原,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就被称为载体.38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示意图.39半抗原+载体抗体BT完全抗原BBBT.40.41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二、理化性质•三、免疫方式•四、宿主因素.42一、异物性异物性foreignness——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

体的免疫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首要条件)•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为非自身物质,即胚胎时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均可视为异物。•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动物血

清(异种物质);异体组织(同种异体物质)、改变了的自身成分或隐蔽组织(自身物质)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3(一)分子量和结构❖大分子物质:10kD以上,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二)化学组成❖复杂的化学结构有益于免疫原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其

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对免疫原性有较大贡献。(三)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特殊基团的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吻合程度和接触难易程度(四)物理性状❖聚合态分子结构的免疫原性优于单体分子,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优于可溶性抗原二、理化性状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

性的因素.44•非消化道进入人体(注射、吸入、伤口混入等)•须接触淋巴细胞•进入机体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耐受的产生)•免疫佐剂三、免疫方式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四、宿主因素•青壮年动物的免疫响应最强•雌性动

物的抗体生产水平优于雄性动物•同种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感染或免疫抑制剂可干扰或抑制免疫应答.45•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1)体现在免疫原性——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相

应的免疫应答产物2)体现在免疫反应性——免疫效应只在特定的免疫应答产物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之间发生•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表位(Epitope)所决定的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46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表位的概念•二、抗原表位的类型•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47一、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表位(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

nicdeterminant,AD)。•抗原表位一般由5-17个氨基酸残基、5-7个寡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基团的性质、数量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是免疫识别的标志,是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48•根据识别细胞的不同,抗原表位分为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二、抗原表位的类型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49二、抗原表位的类型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50•有些天然抗原除有其主要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外,相互间也可存在部

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共有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51第三节抗原的分类•一、根据刺激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的帮助分类•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52•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D-Ag)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刺激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的帮助分类.53•可以被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和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不同种生物来源•同种异体抗原——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来源•自身抗原——自体成分在特殊条件(掩蔽抗原释放、自身结构变化)下

•异嗜性抗原——不同种生物间的共同抗原第三节抗原的分类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54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同时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简称佐剂。种类较多,如无机物佐剂、生物性佐剂、人

工合成佐剂、油剂等。•2.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引起机体极强的免疫应答,故称为超抗原。它包括:细菌的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3.丝裂原——即有丝分裂原,可以激活某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

细胞多克隆激活剂。.55作业•一、名词解释•抗原表位——•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二、简答题•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56第三章免疫球蛋白•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和功能•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

5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58抗体的概念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具有免疫功能。抗体最早用于白喉的治疗。贝林和北里柴三郎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

理学奖。.59抗体的产生部位1/3由脾脏和淋巴结的B细胞产生,主要是IgG2/3由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产生,主要是IgA70Kg的成年人每天产生的抗体的量是3gIgG的半衰期是3周记忆B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60•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61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一)重链与轻链糖蛋白,由2条相同的重链(H)和轻链(L)组成,重链间、重链和轻链间以二硫键相连。(二)可变区V和恒定区C高变区

骨架区可变区N端C端(三)铰链区可变区V恒定区C恒定区C处于两条重链恒定区上方,易弯曲,易被蛋白酶水解.62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其它成分•J链•分泌片.63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三、免疫球

蛋白的水解片段.64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一、IgV区的功能•二、IgC区的功能.65•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作用达到中和毒素、阻止病原菌入侵的免疫效应。•中和作用:封闭病原体或其产物的结合位点使其不再感染细胞的效应。•中和抗体:能发挥中和作用的抗体。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

活性一、IgV区的功能.66•(一)结合补体,将补体激活•(二)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三)穿过胎盘和粘膜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二、IgC区的功能.67.68.69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一、IgG•二、IgM•三、IgA•四、IgD•五、

IgE.70一、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血清中含量较高(75%)◆半衰期23天◆有活化补体、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有四个亚型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71◆分子量最大◆结合抗原的能力最强◆活化补体能力最强◆在体液免疫应答

中产生最早◆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IgM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分泌型IgM.72◆分为两型:分泌型和血清型◆SIgA为二聚体,有J链和分泌片◆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SIgA

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分泌型IgA可有效抵御病原体经由粘膜上皮的感染三、IgA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SIgA(分泌型)SCJCIgA(血清型).73•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的表面四、IgD第三节各

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74•血清中含量最低•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IgE会引发强烈的细胞反应五、IgE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IgEIgEFcR变应原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75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76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

•制备目的:治疗疾病•诊断疾病•制备种类: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77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cAb)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B3B2B4B1多细胞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多克隆抗体天然抗原免疫动物AgAg抗原决定簇Ab1Ab2Ab3Ab4优点:来源广泛、产

生抗体缺点:对人有抗原性,可引起过敏;为混合抗体,易出现交叉反应用途:主要用于治疗概念: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的混合物.78•概念: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产生的均一抗体•优点:成分均一、效价高、特异性强•应用:抗原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二、单克隆抗体(M

onoclonalantibody,McAb)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杂交瘤技术---PEG(聚乙二醇)HAT培养基:次黄嘌(H)氨基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79单克隆抗体Ab1Ab2Ab3Ab4普通抗血清(多克隆

抗体)脾脏B细胞骨髓瘤小鼠腹水骨髓瘤细胞HAT培养PEG融合抗血清抗原Ab1Ab2Ab3Ab4杂交瘤细胞克隆筛选骨髓瘤细胞被HAT杀死,B细胞逐渐死亡,融合细胞存活Ab1Ab2Ab3Ab4.80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一)基因

工程抗体制备的机理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标本提取质粒酶切酶切重组导入培养表达抗体细菌.811.人-鼠嵌合抗体(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小鼠抗体V区人体抗体C区小鼠抗体V区基因人体抗体C区基因转染骨髓瘤细胞三、基因工程抗

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82(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2.重构抗体人体抗体C区小鼠抗体CDR序列小鼠抗体CDR序列人体抗体C区基因人体抗体的

骨架区人体抗体FR区基因转染骨髓瘤细胞.83(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3.单链抗体连接肽VH基因VL基因VLVH连接肽基因转染大肠杆菌.

84作业•简答题1.简述抗体的功能区及其功能?2.简述IgG、IgM和IgA的特点与功能?3.简述基因工程抗体制备的机理?4.基因工程抗体有哪些?.85第四章补体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节•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86学习要

求1.理解补体的概念2.了解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和性质。3.理解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4.掌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87第一节概述•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它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补体不是单一成分,

而是包括30多种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补体系统。.88•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二、补体的理化性质第一节概述.89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一)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1)经典激活途径C1、C4、C2;2)旁路激活途

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3)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4)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和C9。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血浆H因子、I因子、CI

抑制物、C4结合蛋白C4bp等3.补体的受体分子:介导补体活性片断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第一节概述.90(二)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C)•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因子)•3.补体调节蛋白(功能)•4.补体受体(结合对象)•5.补体活化后的裂

解片段(成分附小写)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第一节概述.91二、补体的理化性质第一节概述补体分子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婴儿3-6个月可达成人水平,占血清总蛋白量的5-6%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属β

球蛋白,少数为α和γ球蛋白分子量大小不等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92•一、经典激活途径•二、MBL激活途径•三、旁路激活途径•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93•参与该途径的补体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C1通常以复合

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C3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也是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组分一、经典激活途径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二)参与的补体固有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C1q活化(始动环节)(一)主要的激活物•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又称

第一途径、传统途径.94一、经典激活途径Ag+Ab=ICC1qrsC1qrsC4C4bC2C4b2bC2aC3C3bC3aC4b2b3bC5C5bC5aC4aC6C7C9C8C5b6789C3转化酶C5转化酶攻膜复合体激活物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三)激活过程.95•不依赖抗体的激活途径•由MBL直接识别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和甘露糖•最终形成C3和C5转化酶、攻膜复合体MAC二、MBL(甘露聚糖凝集酶)激活途径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96•又称第二途径

或替代途径•细菌脂多糖为激活物,在B和D因子参与下直接激活C3,形成C3和C5转化酶、攻膜复合体MAC三、旁路激活途径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C3C3bC3aC5C5bC5aC6C7C9C8C5b6789攻膜复合体C3C3bC3aB、D因子BaC

3bBbC3bnBbC3转化酶C5转化酶激活物: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97•三个途径最终均产生C5转化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攻膜蛋白MAC•MAC使靶细胞失去通透屏障作用,致靶细胞溶解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98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①经典途径(classi

calpathway)②MBL途径(MBLpathway)③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99第

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的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凝聚的IgA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起始分子C1qC3C4、C2参与成分C1、C4、C2、C3、

C5~C9C3、C5~C9、B因子、D因子、C2~C9所需离子Ca2+、Mg2+Mg2+Ca2+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nBbC4b2b3b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效应,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效应,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

特异性免疫效应,感染早期发挥作用。.100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节一、自行衰变调节二、调节因子的作用(一)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二)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三)I因子(四)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protein,MCP)(五)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六)H因子(七)同源限制因子(homologousrestrictionfactor,HRF)(八)膜反应性溶

解抑制物(membraneinhibitorofreactivelysis,MIRL).101•一、溶菌、溶细胞作用•二、调理作用•三、免疫粘附作用•四、中和剂溶解病毒作用•五、炎症介质作用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02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一、溶菌、溶细胞作用•溶解红细胞、白细

胞及血小板•某些革兰氏阴性菌二、调理作用•在靶细胞与吞噬细胞表面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吞噬.103三、免疫粘附作用•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

和作用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04五、炎症介质作用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一)过敏毒素作用(C3a,C5a)(二)趋化作用C3a,C5a,C567.105作业•名词解释:补体——•简答: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106第五章细胞

因子•第一节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了解)•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掌握)•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掌握).107细胞因子(Cytokines,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

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分类.108第一节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理化性质及产生特点低分子分泌型多肽或糖蛋白多源性短暂和自限性二、生物学作用特点1.作用方式多样性.109二、生物学作用特点第一节细胞因子的

作用特点2.通过受体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高效性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和协同性双向性.110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一、白细胞介素•二、干扰素•三、集落刺激因子•四、肿瘤坏死因子•五、生长因子•六、趋化性细胞因子.11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

n,IL)是一类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家族。主要功能包括:促进细胞免疫:主要有IL-1、IL-2、IL12、IL-15等;促进体液免疫:主要有IL-2、IL-4、IL-5、IL-6、IL-10、IL-13

;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或)各系不同分化阶段前体血细胞生长和分化:主要有IL-3、IL-7、IL-11;参与炎症反应:主要有IL-1、IL-6、IL-8和IL-16。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一、白细胞介

素(interleukin,IL).112•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干扰病毒在机体细胞内增殖与复制的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

分类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类别主要来源主要功能I型IFN–α白细胞抑制病毒增殖;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IFN–β成纤维细胞抑制病毒增殖;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II型IFN–γNK、T细胞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抑制Th2促进MHC-I/II分子的表达;抗肿瘤和

抗感染作用.113•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是一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某一谱系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三、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

tor,CSF)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SCF——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EPO——红细胞生成素TPO——血小板生成素.11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能使肿瘤组织坏死并能杀伤肿

瘤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四、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TNF-αTNF-β(淋巴毒素)主要由细菌脂多糖(LP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由活化的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等产生。抗肿瘤作用、抗感染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诱发炎症反应致热.115•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是一类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五、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趋化因子(chemokine)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等进入炎症部位的功能。六、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116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一、抗感染作用•二、抗肿瘤作用•三、免疫调节作用•四、刺激造血作用•五、参与炎症反应•六、诱导细胞凋亡.117•介导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响应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一、抗感染作用

二、抗肿瘤作用三、免疫调节作用——活化与促进四、刺激造血作用.118六、诱导细胞凋亡——各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细胞凋亡过程五、参与炎症反应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19作业•简答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120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一节HLA复合体(基因)•第二节HLA分子(抗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HLA与医学.121移植免疫的基本概念•移植免疫(transplantationimmunity)主要研究受者接受异种或同种异体移植后出现的免疫应答和由

此引起的)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ationrejection),以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与原理。•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称为移植物(graft)•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为供者或供体(donor)•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为受者或受体(recipient).1

22一般将组织器官移植分为四类:自体移植(autograft)同系移植(isograft)/同基因移植(syngraft)同种移植(allograft)异种移植(xenograft)移植免疫的基本概念.123移植名称供者、受者关系举例自体移植同一个体自体断肢再植;自体皮片移植。同系或

同基因移植同系或同基因的个体间人的单卵双生子间的器官移植;同品系小鼠的皮片移植。同种移植同种不同基因的个体间人与人之间的肾移植;不同品系小鼠间的皮片移植异种移植异种动物间狗的器官移植给猩猩;猪的器官(心脏)移植给人。移植免疫的基本概念

.124•编码MHA的基因就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人类的MHC表达的抗原蛋白在白细胞上,因而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

cocyteAntigen,HLA)•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原因在于供、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MHA)不同,可被互相识别为抗原异物而发生免疫应答,造成相互攻击和免疫损伤。移植免疫的基本概念.125第一节HLA复合体(基因)•一

、HLA复合体的定位•二、HLA复合体的遗传学定位.126一、HLA复合体的定位第一节HLA复合体(基因)I类基因区编码HLA的I类抗原α链II类基因区编码HLA的II类抗原α和β链III类基因区编码补体和其它血清蛋白.1271.单元型遗传•器官移植配型、亲子鉴定的基础

2.多态性和多基因性•个体差异、法医个体辨识的基础3.连锁不平衡•疾病基因的确定二、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点第一节HLA复合体(基因).128第二节HLA分子(抗原)的结构与功能•一、HLA分子的结构•二、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129一、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一)HLA分子的结构1.

HLAI类分子•由α链与β2M非共价结合的异二聚体分子2.HLAII类分子•由α链与β链非共价结合的异二聚体分子第二节HLA分子(抗原)的结构与功能.130(二)HLA分子的分布1.经典HLAI类分子2.经典HLAII类分子一、HLA分子的结构与

分布第二节HLA分子(抗原)的结构与功能.131(一)参与抗原提呈•所有内外源性抗原均需与HLA分子结合成“HLA-肽”复合物,才能被T细胞识别,引起免疫应答。二、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HLA分子(抗原)的结构与功能(二)参与免疫

应答的调节1.MHC限制性——指自身HLA分子对T细胞识别和杀伤的限制2.参与T细胞的分化和中枢免疫耐受的应答.132第三节HLA与医学一、与疾病的关联•特定HLA表达与某些疾病相关。如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

的关系二、表达异常与疾病•I类分子表达异常与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的关系•II类分子表达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如I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异常表达II类分子后受到自身免疫攻击三、移植物排斥反应•HLA的多态性和多基因性四、输血反应•抗HLA免疫反应导致的非溶血性输血

反应五、法医学应用•个体辨识(HLA的多态性和多基因性)与亲子鉴定(HLA的单元型遗传)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