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易混成语+诗歌鉴赏

DOC
  • 阅读 4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16.975 KB
  • 2023-03-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魏子文库】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易混成语+诗歌鉴赏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易混成语+诗歌鉴赏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5.0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易混成语+诗歌鉴赏.docx,共(5)页,16.975 KB,由小魏子文库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03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图片一、文言实词积累图片(一)爱(1)名词。恩惠。【例】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例】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②喜爱,爱护。【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③吝惜,舍不得。【例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④怜惜。【例】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⑤通"爰",隐蔽,躲藏。【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3)形容词。吝啬。【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故事助记】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

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大意: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和他相约

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二)安(1)形容词①舒适,安适。【例】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并序》②安稳。【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例】谢庄遂安。《冯婉贞》④安定。【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①养生。【例】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③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哪里,怎么。【例1】沛公安在。《鸿门宴》【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

涉世家》【故事助记】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大意: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

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图片二、易错易混成语图片两义成语(二)【不三不四】①不正派。②不像样子。例:本

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垂涎欲滴】①形容嘴馋的样子。③形容看到好的东西特别羡慕,渴望得到(含贬义)。【万紫千红】①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海阔天空】①形容大自然的广阔。②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粉墨登场】①化妆

上台演戏。②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讽刺意)。【不赞一词】①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②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洋洋洒洒】①形容文章或说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

大。【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穷形尽相】①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②指丑态毕露。【暗送秋波】①指暗中眉目传情。②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病入膏肓】①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

膜之间叫“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②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入木三分】①形容书法刚劲有力。②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沙里淘金】①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②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奇文共赏】①指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②指把荒谬

、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如虎添翼】①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②凶恶的得到援助更加凶恶。例:你的到来,让我们有如虎添翼之感,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例:某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绵里藏针】①

比喻柔中有刚。②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图片三、经典诵读图片扬之水诗经·唐风扬之水[1],白石凿凿[2]。素衣朱襮[3],从子于沃[4]。既见君子[5],云何不乐[6]。扬之水,白石皓皓[7]。素衣朱绣,从子于鹄[8]。既见君子

,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9]。我闻有命[10],不敢以告人。【注释】[1]扬:激扬。[2]凿凿:鲜明貌。[3]襮(bó):绣有花纹的衣领。[4]子:你。沃:曲沃,地名。[5]既:已。君子:指桓叔。[6]何:什么。[7]皓皓:洁白状。[8]鹄:邑名,即曲沃。[9]粼

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10]命:政令。【赏析】说来很巧,在《诗经·国风》中共有三首《扬之水》,它们分别在《郑风》、《唐风》和《王风》中出现。这三首诗称得上同中有异,尽管在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不等,但每首诗的开头都

是以“扬之水”起兴。先秦时期,统治者采集诗歌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因为民歌的产生是一种民间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宣泄,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心声编成歌词来吟咏,所以民歌均是对现实的反映。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甚至会把文学作品当作透露历史信息的证据。《唐风·

扬之水》就反映了春秋早期发生在晋国的一件历史事件。这首诗的主旨很复杂,究其背景,与政治大有关系。《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公元前745年,

太子伯即位为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桓叔一块曲沃的封地,桓叔乐善好施,在受封之前就深得晋国民心,晋国百姓都愿意随他去曲沃。曲沃在晋国早期曾为国都,是晋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十分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晋国国都造成威胁。一山难容二虎,为了避免这种尾大

不掉的情况,一场战争正蓄势待发。昭侯先发制人发起攻击,桓叔在攻晋失败后,返回曲沃养精蓄锐以待东山再起,在桓叔、昭侯死去后,他们的儿孙相继秉承父志,继续陷入无休无止的征战当中。《扬之水》描写了这场政变阴谋发动的知情

者其复杂的内心感情。“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是全诗开篇第一句,激扬的河流日日夜夜地流淌,冲刷着河底每一块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石头被冲刷得愈发干净,棱角也渐渐磨去。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跟随那

个红领白衣的君子到达沃城,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意气风发。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就是桓叔,现在既然已经见到了这位好善乐施的仁德君子,怎么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呢?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桓叔的追随者以能跟随桓叔为荣,喜悦之情

简直难以言表。“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无论从句式还是句子上看,这一段几乎是对上一章的复沓,只在个别字上有所改动,其目的便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语气和思想感情,造成回环往复之美。湍急的河水涓涓流淌啊,河

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在河水的冲刷之下变得更加洁白,像皓月一样皎洁,像贝壳一样光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一个人,那人穿着白色带有红色绣领的外套,当初跟随你到鹄城来,至今无怨无悔,既然已经见到了你这位达官贵人,那还有什么可值得忧愁的呢?一

、二两章,主人公难以抑制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追随者的荣耀。“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激扬的流水哗哗流淌,水底的石头在河水的耐心冲刷之下,日渐晶莹剔透。当我听说军官正在密谋密令,甚至即将要进行之时,我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跟随之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他

恐惧甚至是害怕。首领们似乎早就有什么密谋,对于这一切主人公早就有所耳闻,但却不敢吭声。这两句的描写细腻真实,写出了主人公有满腹的难言之隐但却没办法吐露的无奈,形成了一种九曲回肠的曲折美。诗人把激扬欢腾的流水,比作自己见到桓叔后的喜悦心情。全诗从前到后层层递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最开始跟随者的喜悦到后来透露出丝丝恐惧之情,让读者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穿着“素衣朱绣”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要做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作者积蓄力量在最后一段一语道破,点明了政变真正的目的,给人恍然大悟之感。《扬之水》以文学的形式记载这一段历史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目,

更以文学的形式使历史脱离枯燥,变得魅力四射。

小魏子文库
小魏子文库
培训类文库,5年文库经验
  • 文档 9816
  • 被下载 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